“双十一”买买买,你有感觉网购商品真降价了吗?快递速度比往年快吗?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由中国改革报社会同国家信息中心、中诚信、阿里巴巴、上海凭安等单位编制的《2016年“双十一”网购节综合信用评价报告》。报告指出,网购信用状况总体向好,“双十一”真打折已成共识,物流效率明显提高,线上线下融合促进了“提质增效”,在价格、支付、服务等方面的信用状况均明显优于2015年的监测情况,一些往年多发的诚信问题在今年明显好转。
不过,在监管部门、电商、物流等多方面努力提升软硬件服务水平的同时,大流量的网络交易所带来商品以次充好、虚假宣传、制假售假、信息泄漏等信用问题仍层出不穷。大数据分析显示,互联网上曝光的失信案例中,制假售假类仍占一定比例;误导宣传、折扣不实等失信行为也不容忽视;网络诈骗、刷单炒信等失信行为还在困扰着消费者和商家。此外,退换货难、给差评被打击报复、促销商品部分不能选择尺寸颜色等影响消费体验失信行为频频曝光,表明伴随不断刷新的交易额和订单量,“双十一”网购节狂欢也存在诸多成长的烦恼。
1、制假售假问题仍存在。“双十一”网购节期间,互联网上曝光的失信案例中,制假售假类占比仍然较高,成阻碍电子商务信用建设最大绊脚石。部分商家趁机以次充好、以旧翻新,或者大量销售高仿造假产品,不少消费者反映网购商品存在质量问题,制假售假打击力度有待加强。误导宣传、折扣不实等失信行为也不容忽视。
2、促销活动“暗藏陷阱”。以上海市消保委发布的“双十一”网购节投诉数据为例,11月11日—20日期间,受理涉及“双十一”网购节的投诉案件中,促销优惠不实是消费者投诉最为集中的问题,占比62%,主要包括优惠条件限制多、优惠承诺不兑现、保价承诺不保价等。在“双十一”网购节促销中,存在一部分商家的优惠“暗藏陷阱”现象,比如限制使用地区、限制使用时段、限制叠加使用等,未能真实、全面地向消费者介绍相关优惠信息,引起消费者误解,造成损失。
3、刷单炒信仍未绝迹。在今年网络曝光的“双十一”网购节失信案例排序中,刷单炒信位居第五。通过分析全网及各大平台刷单数据,发现各大电商平台普遍存在刷单炒信行为。从商品类别来看,刷单炒信行为主要聚集在家居生活、美妆运动、礼品饰品等领域。
4、中小电商物流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个别中小电商的物流服务体系对高峰超负荷运行并没有做好准备,导致差评较2015年“双十一”网购节、2016年10月有显著上升。特别是家居、建材、电子产品售后投诉率较高,主要原因是这些产品容易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故障,从而导致出现安装不及时或者安装后不能正常使用等问题。加快提升中小电商企业的全方位服务水平,是行业面临的新课题。
5、数码产品和家电失信问题曝光较多。其中,数码产品曝光量占比高达29.59%,商家为提高销量利用“全网最低价”、虚报原价等方式误导消费者,另外买家退换货困难也是常被提及的问题。家电产品失信案例也不少,占比达24.22%,冰箱、电视等产品延迟发货、无法按时收到现象较常见,电烤箱、面包机、榨汁机等小家电质量不合格、安全不达标等问题饱受诟病。
6、网络诈骗“三危”难防。根据统计,11月1日—11日,猎网平台(首个警民联合网络诈骗举报平台)共接到全国用户报案532起,涉案总额约491.2万元,人均损失约9233元,略高于今年第三季度的9187元,其中“三类”高危网络诈骗值得警惕。一是退款诈骗。二是二手交易诈骗。三是短信诈骗。
7、钓鱼网站花样“斗法”。“双十一”网购节当天,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全天共截获新增钓鱼网站6798个,同比增长18.7%。从拦截量上看,360安全卫士、360手机卫士和360安全浏览器等安全产品为全国用户总计拦截钓鱼网站攻击5193万次,其中赌博、彩票类钓鱼网站明显增多,且这些网站服务器大多设在境外地区。
8、广告用语近半违规。“双十一”网购节期间,出现违禁词的商品件数占促销商品的42.19%。其中,“最新”“独家”“完美”使用频次最高,并主要集中在礼品/饰品、美妆护理、母婴用品等商品品类中。出现违规广告禁用语的店铺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北京、福建、河南等地。
9、消费者三种失信须警惕。一是恶意差评。各大电商平台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差评师,其中,中诚信消费者数据库中被标记为差评师的消费者数量最高占比接近20%。二是恶意退货。三是恶意透支。
编辑 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