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下午,首届中国产业创新论坛在宝安区委区政府会堂成功举办,专家和企业家代表围绕产业创新进行主题演讲并展开互动,分享企业创新经验,从市场、制度等多方面分享企业转型升级经验,为推动宝安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提质增效提供新策略、新方法、新思路。本届论坛聚集了刘伟、王利明、刘元春、张利庠、温铁军、施炜、金燕红、杨东等中国产业创新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他们为与会人员做了精彩的演讲。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学科评议组理论经济学委员刘伟:
从供绐侧入手解决企业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也就是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提出的战略举措。战后的“拉美漩涡”、“东亚泡沫”、“西亚北非危机”,不同的表现形式背后的原因,都是到上中等收入阶段之后,约束经济发展的条件发生了系统性变化,导致陷入到“中等收入陷阱”中。而中国经济正进入新常态,特别是2010年以来进入到所谓的上中等收入阶段,构成“中等收入陷阱”的所有变化,无论是来自需求侧还是来自供给侧的变化都非常典型。
怎么破解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关键的一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命题的提出不是简单的一时之举,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常态、新阶段,面临着新的机会和新的挑战、新的矛盾,要适应、破解这些矛盾,引领新常态,提出的具有战略性、根本性的举措,它不是短期的。”
怎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要处理好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的关系;二是要特别处理好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的关系。在企业改革、市场秩序、政府改革这一系列改革都是当务之急,如果没有这些方面的深化改革,供给侧的政策效应很难真正实现。
为此,一方面,宏观调控方式上要处理好需求和供给管理的关系;另一方面在结构性调整和制度创新改革当中,要以深化改革为推动结构性矛盾和结构性失衡创造条件。
著名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民法学会会长王利明:
健全产权保护制度保障创新创业的动力
最近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抓紧编纂民法典。这表明了中央把保护产权当做促进经济秩序稳定发展的制度保障。产权保护是创新的来源、动力和源泉,从制度上切实保护产权,既是发挥资本最大效率的制度保障,也是推动创新、推动创业的动力所在。
在全球化时代,资本就像一只最容易受到惊吓的小鸟一样,它对于法制的敏感度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一旦法制在哪一点上不健全,一旦人们安全感,特别是企业家的安全感受到影响、受到妨碍,资本很可能四处逃散。这就是今天全球化时代的真实情况,这也更进一步对今天通过健全产权制度,全面保护产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保护产权是发挥资本最大效率的制度保障,而产权保护也是创新的来源、动力和源泉。保护财产就是保护企业家的自由、投资创新的自由、保护投资创新的动力,他说,“只有不断的强化对产权的保护,不断的强化人们对正当利益的追寻,才能激发人们创新的欲望,从而推动创新、推动创业。”
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
中国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很小
目前金融风险已经是一个全世界关注的话题,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把控制风险作为重中之重,作为明年工作的核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中国的债务、中国金融风险到底怎么样?实际上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核心,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中国债务到底会不会演化成一场金融危机。
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的国家,很多学术研究表明,一个高储蓄率与高债率相匹配的国家,往往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很小。此外,从资金来源来看,资金总量主要是存款用于贷款。同时还应看到债务资金的来源特性,内部资金为主体,而非国外资金。这些年,我们的很多债务的形成不是在危机前形成的,是在危机后形成的,是短周期的产物。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大规模投资还是投到基础建设,这些资产虽然见效慢,但是它的外部性,对下一步经济增长构建的基础也是不错的。
中国债务问题很严峻,到2016年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未来还会更严峻,但即使如此,我们一定要鼓足自己的信心,一定要坚守住阵地,不能简单顺从于国外的标准、欧美市场对我们“崩溃论”的舆论和情绪,只要我们坚守住,自己不恐慌,自己不践踏,中国没问题!
深圳报业集团总经理王跃军:
“主会场+分会场”模式引爆文化产业
深圳文化产业GDP占比由2004年的2.3%增至2015年的10%。这样的增长速度是怎么来的?深圳文博会的创意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4年,深圳文博会在深圳高交会馆举办,在这么小的面积里怎么产生引爆作用?当时设计了“主会场+分会场”的模式,主会场在会展中心,分会场在各个区。第一届文博会除了主会场,还有分会场大芬油画村。从第一届的1个分会场到今年的66个分会场,文博会已经成为各个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集结号。
同时,深圳文博会也推动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一届文博会有200多亿的成交量,到今天是2000多亿的成交量,有一个非常大的突破。另外,还有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像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文化产业的拉动作用也非常明显,现在“多彩贵州”项目将要落户宝安。
中国人民大学创新研究所所长方竹兰:
要让“直觉创新”成为常态
我们需要在现在经济结构转型基础上思考中国的创新模式,按照我的研究是逆创新,从全球创新元素来讲,分直觉创新、解释创新、推理创新、扩展创新,中国的创新从扩展创新入手,因为它需要的知识结构最低。对深圳来讲,它的逆创新是最成功的,出现了华为、大疆、腾讯、华大基因等优秀企业。
下一步,我们要研究怎样从推理创新到引领全球的直觉创新。直觉创新不是基于政府的规划,而是基于每个人的天赋、情感、爱好,尤其是年轻人的创新,要让这种直觉创新在中国成为一种常态,能够和美国人比拼。我觉得“生态环境”非常重要,这个“生态环境”体现在知识产权、教育、社会自治组织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型等各个环节建设上。
华大基因总裁梅永红:
政府高度包容让企业茁壮成长
华大基因本身就是一个故事,它前身是中科院基因组研究所。2007年,这个机构的主要人员南下深圳,也就有了今天的华大基因,也就有了中国在基因研究以及基因产业领域的国际地位。当然,能够成就华大基因也是因为深圳高度包容的环境,政府不去具体干预某一个机构本身做什么、不做什么,而在于能为它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让这样一个有着理想、情怀,也有更多知识和数据积累的企业能够茁壮成长。
我们正处在一个巨大的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的时期,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生命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了。中国有众多的基因资源,我们有广袤的需求市场,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这样一个新的技术变革、产业变革的机遇,我相信国家经济真的能够实现“弯道超车”。
中国入民大学创新研究所副所长李鸿飞:
利用互联网思维提升管理效率
对于企业家来说,研究的问题在于怎样激活全体员工,调动他们的智慧,通过持续微创新实现企业的改变。这几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有一种革命性的力量,在这个节点上,如果用互联网思维,去颠覆或者整合一个行业,用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技术,足以使得我们的企业在行业中脱颖而出。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高度透明、对称,使得企业的管理跟以往不同,组织层级更少。这样,企业在管理效率、反应速度上有很大的提升。在改进服务的同时,优秀员工、管理者脱颖而出,在企业里迅速成为中坚力量。
万科集团原执行副总裁刘爱明:
用互联网痛点思维思考客户问题
深圳这座城市的机会在于高科技,在于产业,这和转型有关系。我们经常问一个问题:给一个理由,让产业企业入驻到你的园区来,产业为什么到你这儿,不去别的园区?实际上我们用互联网所谓的痛点思维来思考,那就是客户的痛点,客户最关注什么,其实谈我们想要什么没用,客户关注的是你能不能给他解决问题。我现在出来创业,现在大部分精力在研究产业的转型升级,我的企业有一个使命:践行产业升级,服务中国制造业企业转型。
中国入民大学深圳研究院教授施炜:
企业关键要抓好管理体系、组织建设
传统民营企业出现的三类问题,可以概括为“三无”:一是无“心”,缺乏使命驱动;二是无“力”,缺乏驾驭转型、变革的领导力;三是无“量”,分权、分利、文化开放均无“量”,团队凝聚力弱、人才进不来。
企业想要做好转型,摒弃投机主义是关键。同时,还有两大问题要抓好,一是要抓好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是流程、规范、技术、制度的总和,人可以流动,体系不动;二是组织建设。有最优质的战士,又有最坚实的营盘,才是一支最有战斗力的团队。
中国入民大学深圳研究院所长、教授杨东:
科技将以技术手段带动金融业转型
以技术为驱动的金融创新正引领着当前社会发生大变革,这次以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正如火如荼地发生着。当前的创新是以“技术+金融”,互联网只是技术的表现方式,金融科技强调用科技手段改造金融,使金融爆发力量,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区块链和大数据等都是金融科技高度融合的表现。
区块链技术可以永远保存数据,既能维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同时又能把信息开放给平台,形成信息共享的网络体系,这种技术真正做到了降低成本、打破中介。
来源 宝安日报
编辑 波塞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