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来深圳,看看说了些啥?
记者 黄付平 文/图
2016-12-16 03:48

12月15日,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建院十五周年之际,其主办的“北大@深圳国际高等教育论坛”在深召开。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等十多所海内外知名大学校长、研究者与深圳市高等教育决策者共聚深圳,共同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路径。

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虎在致辞中表示,力争经过十年努力,把深圳建设成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深圳市与北京大学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2001年,双方合作创办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15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1万余人;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已成为深圳综合医疗水平最高的医院之一。目前,深圳市政府正与北京大学共同推进北京大学深圳校区规划和建设,在办学体制机制、学校治理和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探索,力争将北京大学深圳校区建设成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试验区和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国际化新校区,为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更好地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作出贡献。

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虎致辞

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虎致辞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吴云东透露,北京大学深圳校区将在现有深圳研究生院基础上,增加一个本科生学院和医学院。本科学院是一个小而精的文理学院,致力于探索中西文化融合的教育与模式,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领袖;医学院将致力培养有国际视野的高端医生,发展成为引领中国比肩世界的国际一流医学中心。吴云东表示,“在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杰弗里·雷蒙(Jeffrey Lehman)的帮助下,我们成立了一个五人国际顾问小组。”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吴云东致辞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吴云东致辞

在题为《未来》的演讲中,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分享了对全球化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林建华认为,面向未来的中国大学,首先要培养引领未来的人,同时要为中国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提供强有力的学术和人才支撑。“从北大来讲,我们已经明确下来,要把外延的任务和核心使命同时发展起来。将来的北大自己的事情做好,同时希望对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演讲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演讲

来自上海纽约大学执行校长Jeffrey Lehman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要营造多元文化的校园,而且还需要让不同文化之间进行融合。不同文化的学生不仅要坐在一起学习,而且要相互携手,主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

专题论坛“创新教育与实践”由芝加哥大学校长全球事务顾问杨大力主持,沃顿商学院院长Geoffrey Garrett、法国里昂商学院副院长William Wang和IMD 南亚及大洋洲区域主任Winter Nie先后介绍了各自学校的创新模式以及对中国高校创新培养的建议。论坛通过四个主题演讲、三场专题讨论和两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分享,探讨了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国际合作办学、创新教育模式、健康教育及“健康中国2030”等话题。

【读特新闻+】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主题演讲《未来》全文

各位,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参加在深圳研究生院举办的论坛。我是深圳研究生院第二任院长,兼任院长,因为还是主要在北京,这边是史老师他们在具体做事情。但是我还有深圳市发给我的居住证。深圳是一个很好的城市,我非常热爱深圳,也很喜欢到这边来。虽然后来离开北大很多年,我到北大回来上任之前做的最重要一件事情就是来深圳访问。当然,我并不知道要回到北大工作。

我主要讲一下北大这段时间发展的一些情况还有想法。大家知道中国的大学在过去大概二十年时间里,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个过程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我想先来分享一下中国大学的过去和未来。

你可以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学发展的过程分三个阶段。80年代,90年代,2000年或者1998年到今天这样几个阶段,不同阶段不同特点。80年代的特点,当时经济发展并不好,刚改革开放比较穷。但因为改革开放,大家精神状态是非常好的。我们说科学的春天,大家都很兴奋。90年代是中国高等教育比较困难的时期,因为市场经济对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冲击。我是1993年回到国内,当时想买一个简单的饭桌,看广告上说清华大学卖餐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时北大的化学系做的公司是做汽车的防冻液。我后来工作过的重庆大学,他们有一个发明专利,是火锅底料。当时整个市场经济对学术、对老师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当时一个教授一个月的工资大概是出租汽车司机的二分之一左右。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的状况可想而知。在北大100周年校庆开始,中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我们当时或者在过程中都很体会到的。

这里有一个规律,过去20年里面,我们的科研经费,发表的论文,大概增长了10倍。你可以看出学校整个的活力是非常强的。这是在中国非常普遍的现象。国家总体的科研投入也增加了10倍。但是我们一直在问自己,中国的高等教育真像这些数字所显示的那么好吗?我们的科研经费增长了10倍,科研活动,发表的论文增长了10倍。我们很多活动都很活跃,但是我们真是那么好吗?换句话说,社会公众,老百姓对我们的高等教育是满意还是不满意?学生满意还是不满意?这些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思考。我想至少我们的教育质量或者教育,并不像科研那样,改变得这么显著。比如说我们的教育仍然是以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进行的。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还有我们现在非常担忧的就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价值观,是不是能够承担起未来中国的责任。这是我们很多人对教育很担忧的一些事情。

过去大概20年时间里,中国出国学习的学生人数也增长了10倍左右。我记得我们那时候出国的人,基本上都是在国内读了本科之后出去读研究生,后来有些学生出去读本科。现在看到很多家长都开始把学生送出去了,每年出国学习的人数接近50万左右。这里面有几方面原因,一方面当然是中国发展了,很多家庭现在比过去更有钱了,他们可以把孩子送出去学习。另一方面是我们要深思的,我们的高等教育是不是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要求。中国的高等教育可能面临一种新的要求,我们应该去为学生多样化的要求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我个人认为中国高等教育一方面的确是在过去二三十年时间里面取得非常显著的成就。另一方面,我们现在面临非常大的挑战。我现在给出了前几张片子说的是我们对现在的学生需求,社会需求,他们的要求还是存在差距的。如果我们面对未来,这个问题就会更大。所以我们现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上,既要把过去的事情解决好,同时要面向未来全球化。现在不光是全球化,还有反全球化的趋势已经起来了。我们有现在的知识、信息,对我们教育的冲击,对整个社会,对全球的冲击。这些问题是我们将来教育都要考虑的。

第二个问题,更多是北大一些体会和例子,要按照教育规律来办学。我们的目标是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怎么衡量它。首先,作为一个学校,它的根本使命是要推动国家和人类的进步。我们常说要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什么是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可以说有一定的标准,但是什么是中国特色可能是我们学校认真考虑的。一方面中国特色可以说我们要立足中国,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北大当然是在中国,我们做的问题更主要是中国的问题。这就是中国特色了吗?哈佛大学是在美国,它解决美国的问题,就是美国特色了吗?可能我们对什么是中国特色还是要有更进一步的探讨。我觉得环顾世界上的大学,不论是哈佛大学还是北京大学,基本上都是建立在西方文化发展基础上,来建立起来的现代大学。虽然我们在东方,但是我们的文化基础、科学基础,还是西方的文化基础。因为现代大学都是从西方起源的。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有可能建立一个在东方文化基础上世界水准的大学。这个答案是未知的。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或者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是在100年前就中断了,现在完全用的西方现代大学教育的模式。这是对于我们在全球也好,东方也好,提出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东方文化的传承和在东方文化基础上教育的进行。这可能是我们真正意义上去说这个大学具有中国特色,这个特色不仅是它的地点,不仅是它解决的问题,而是它文化上的一个特色。但是这个问题的解,可能现在还没有人知道,我们可以共同去探讨。那么,如何评价大学。你要想真正知道一所大学的好坏,最简单的办法是进入到这个大学当中,跟老师、学生谈,看看他们在想什么,怎么想问题,在想什么样的问题,怎么做这些问题。这些就可以更好的判断这所大学是一个优秀的大学还是一个一般的大学。真正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大学,还是要去摒弃现在数字思维的方式。

任何一个大学的发展,都要和它的环境相互作用。一个学校在社会里,我们要把它利益相关的都分析清楚。比如北京大学在中国,它和它相互作用的利益群体,有党和政府,社会公众,大学自身。这些利益群体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社会公众最大的诉求,一个是提供好的教育,要促进社会公平。对大学来讲要追求卓越,有很好的自由宽松的文化氛围。政府首先是希望高等教育能够给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学术和人才的支撑,同时也会要求大学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所有要求都是合理的,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提出的要求。最后要形成一个好的大学发展的氛围,必须是各种要求的平衡。这种不论在中国也好,美国也好,在任何国家都是均衡最后达到平衡。政府、公众、教会、大学可能更多一些,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情况。很多国外的朋友对中国的政治形势、教育的影响,可能有一些担忧。但只要我们明确最基本的利益诉求,这些利益相关的群体会达成一个相应的共识。

我刚才讲的是大学和外部的关系。大学内也要按照一个大学内部的逻辑来做的。我们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大学,我们提升的是社会的影响力和学术的影响力。这些影响力的构成是在思想上、科学技术上、经济上对社会的贡献。过去我们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不同的争议。特别是我刚才讲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国大学过去的发展,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关注学术,关注学术研究。我们一方面学术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提升。这对大学来说非常非常重要,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在质疑自己,我们的老百姓、学生是不是对教育满意了。从大学逻辑的角度来说,学生的满意与否,还有教育水准如何,这不仅是一个要满足社会需求的事情,而是大学自身发展或者自身声誉提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大学做学术研究,同时我们去培养人,如果我们培养的人都能够成为优秀的对社会影响比较大的一批人,就成千上万被扩大了一个学校的影响。如果你自己的科研做得再好,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不成气,这个学校是不可能成为世界水准的学校。换句话说,从大学自身的发展来讲,人才培养是我们最重要的核心使命。任何一个学校,如果人培养不好,这个学校是不可能成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

下面这部分讲的就是你要想真正的把人才培养好,要把队伍建设好,把教学改革做好,学术体系调整好,体制机制做好。下面的事情是中国的校长最花时间最头疼的事情。我主要讲一下下面这些工作。

最近两三年时间里北大在综合改革方面做的事情。这里面讲了主要综合改革的内容,包括教育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学术体系调整、学校治理体系调整、资源配置调整。中国的大学整个制度体系到今天为止,并不是很完善的。我们有很多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不完善的地方就需要改革或者是调整改善。我们可以说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中国大学制度上的变化应该是在全球大学里变得最多的。我记得有一次去奥地利到维也纳大学,正好赶上授学位,是总统授学位。后来跟总统谈起来的时候,他说他很头疼,他要开始收学费,让学生交大概5000块钱的学费,那是十几年前的事情。学生开始游行,闹。中国做的改革,做的变化,要远远多于奥地利,就简单的收一下学费。当然,我们也有不满意的闹事的。但是总的来讲,中国制度上的变化,做得还是非常多的。

我简单讲几个例子,比如人才培养。我们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要培养引领未来的人,所以把整个课程体系做了调整。这个课程体系的调整是要建立一个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为通识教育树立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找到他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挖掘出自己的潜力,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要懂得中国也要懂得世界。专业教育,希望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专业教育体系。将来北大的专业教育并不是只有数理化天地生或者文史哲这样的专业,有更多学生自己选择甚至自己设计的专业,让他们更好的发展。这样做的中心目的是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动力、潜力,让他更有动力去学习。

这是学校现在做的事情,专业教育方面,对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大大压缩专业核心课程的要求,并且在全校范围内实行自行选课,学部内自由转专业,双学学邓伟都在推进。本科教育一定要改变现在普遍存在的以知识传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育模式。这是必须要改变的,必须让学生能够有参与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更加主动的学习,能够激励学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乐趣。这是本科教育改革的总体方针。另外,我们也在推动学校学科结构的调整。大概三十年前改革开放的时候,北京大学相当于现在一个文理学院,主要是文科和理科。过去三十多年时间里,北大完全变成了一个很好的综合型的大学。这些年新成立的学院很多,比如管理学院、新闻传播、政府学院等等都建立起来了,还有工学院、医学院。北大现在成为一个比较综合型的学校。过去十几年时间里,在这样一个综合性学校基础上,进一步学科建设建立了很多跨学科的研究机构。过去十几年时间里,北大有十几个像纳米中心、理论生物学中心、分子医学、数学研究中心。最近我们推进的是院系调整,还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特别是推进区域和国别的研究。北大下一步学科进一步调整要重点放在学院层面。学院学科调整有一个基本原则,现在把北大的任务分为核心的使命和外延的任务。在座有很多校友,北大的核心使命主要有两条,一条是要培养人,我们认为要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另外,在北大希望能够产生新的思想,前沿的科学和未来的技术。这是我们最重要最核心的使命。另外,还有服务社会,推进社会的发展的外延性的任务。我们对外延任务的定位,希望学校能够聚集社会资源,服务学校的核心使命。同时,在学校产生的新的知识和技术,推进到社会当中,通过社会发展。你做的事情是符合学校核心使命,还是属于学校服务社会外延的任务,两者都非常重要,但我们觉得它的资源使用不一样。学校自己的资源一定要集中在学校的核心使命上。我们希望外延的任务要通过聚集社会资源完成。

举例,北大有一个现代农学院,是新成立的。院长是从耶鲁聘回来的邓兴旺教授,也是美国科学院的院士。我们给他的编制,教师只能有30个。他希望能够解决中国农业面临的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特别是种子等等问题。所以需要一个大的平台。后来我们和山东潍坊,潍坊市是中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潍坊合作,在潍坊建立一个现代农业研究院,这个研究院给他3000亩地,这个地是种地,要种实验田。山东省潍坊市每年提供1.5亿,并且每年增长5%,给10年,来运行这个研究院。本身这个研究院的编制,都是山东省的,但是有北大的牌子。我们把社会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聚集起来,服务于学校核心的使命。生命学院和江苏的启东市共同建立了一个研究院,我们让校友来做投入,共同成立基金,做技术转化。校友、政府、企业一起来做这个事情,同时也要支持学校的教育和学术研究。这个研究院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做知识转移。从北大来讲,我们已经明确下来,要把外延的任务和核心使命同时发展起来。将来的北大自己的事情做好,同时希望对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面向未来的中国大学,首先要能够培养引领未来的人。同时,我们有责任为国家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学术和人才支撑,要努力培养扎根于中国,有中国文化根基,同时又全球视野的一代人,全球和我们共同在一起,能够应对人类所面临的挑战。这是北京大学将来努力要想追求的一个方向。

见习编辑 偲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