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没有多少人知道每年的3月21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的世界诗歌日。今年的“3·21”是第18个世界诗歌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一个诗歌的节日,据说是为了“推广诗歌这一优美的文化形式的创作、阅读和出版。”
不用说,凡是需要推广的事情都包含着对这件事情前景的隐忧。如果把诗歌的历史走势画一条曲线,那么我们处在一个长期下降通道里大概是显而易见的。黑格尔说过去的希腊或者意大利,随便一个老太婆、小姑娘或者是保姆,都能够出口成章吟诵成篇。诗歌是她们曾经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诗歌的创作才能上,中国人当然也不遑多让。有一句老话帮助我们建立起诗歌的民族自信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过,今天的情况早就已经变了。有一个流布甚广但不知道确实出处的说法可能是正确的:高房价毁了中国年轻人的梦想。这其中的梦想之一应该包括诗歌吧。人人都是诗人或者人人都是一个读诗的人的年代过去了。走进街头巷尾的人流里就不难明白:到底还是股民多啊。
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当房价已经成为“某种绝望”的现实表征物时,希望就此开辟了新的道路:既然“绝望之为虚妄,正如希望相同”,那么为什么不选择希望?事实上,可能拜微信所赐,现在诗歌有回潮之势,我们身边似乎环绕着越来越多的“诗人堆”,这自然是对的:既然房价那么高,为什么不读点诗歌?而诗歌在通常情况下,正是希望的精神表征。
我说的是诗更是诗意。这里,诗意的定义是:一切会引发我们内心深处惊奇情感的东西都是诗意的。在这个意义上,诗歌是第一个需要引起我们警觉的对象:现代诗歌越来越成为一种比在KTV房间里自嗨稍微高级一点点的东西,而反诗的阅读比比皆是,例子之一就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家喻户晓了。
真正的诗歌乃是这样一种东西:当生活成为许许多多习焉不察驾轻就熟的套路网络时,真正的诗歌是例外,是陌生,是出其不意,是始料未及,是另辟奇径,是别开生面。原来一切其实可以另作打算另外安排,浑浑噩噩行尸走肉的人,于是我们重新回到真真切切的感觉世界里,耳目为之一新:活着原来可以这样美好。
是的,真正的诗歌甚至可以升华我们的所有遭遇,让惶惑的人成为沉着的人,让苦闷的人成为快乐的人,让日常的平庸成为一连串奇迹,让奇迹被我们察觉。真正的诗人就是如此,他们一手赋予存在以意义,而另一手则为自己创造幸福。让自己能够感受到幸福,这是诗歌以及诗意带给我们的终极赐福。
编辑 颜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