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不停顿 开放不止步

胡恒芳 肖意 金文蓉 石义胜 吴德群 马培贵 闻坤
2016-12-07 18:37
摘要

改革进入深水区,深圳如何推出更多系统性、核心级改革项目,拿出一些在全国叫得响的改革举措,把经济特区“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编者按:

一个宣示,昭示一个民族不忘初心的执着追求;

一个嘱托,激励一座城市加速前行!

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之后首先来到广东、深圳考察,在领全国风气之先的特区郑重指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鼙鼓催征程。

四年来,深圳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在改革、开放、创新的新征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崭新业绩。

深圳

光阴荏苒,4年间,越藩篱,涉险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深圳的脚步坚实而有力。

“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改革进入深水区,深圳如何推出更多系统性、核心级改革项目,拿出一些在全国叫得响的改革举措,把经济特区“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从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到“十三五”开局之年,深圳制定的年度改革计划推出了一系列重点改革,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带动和牵引全局改革,通过百姓“点菜”、政府“下厨”方式吸引民众参与改革,形成百花齐放的改革发展新格局。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创发展新优势

“真没想到,我们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了。”罗湖居民梁丽娟最近心情倍爽。

自从跟社康中心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后,只要打个电话,半小时工夫,罗景烨医生就能赶来,送医送药上门,再也不用为带老人出门看病犯愁了。

分级诊疗是全国医改重中之重。去年以来,深圳相继出台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全面推进家庭医生服务、加强社康中心能力建设等实施方案,受到国务院医改办充分肯定。

目前,全市95%的社康中心提供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近65万户家庭、200万市民受益。

医疗资源如何跟上城市发展步伐,缓解看病难?

围绕医药卫生体制、公立医院改革等领域,深圳近年来密集出台实施方案,通过医保、医药、医疗“三医联动”,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努力让市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全面实施“三名工程”,打造名院名校名医集聚的医疗卫生高地;引进北京大学、香港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高校来深办医学院,引进国内外数十个高水平医学学科团队;财政卫生投入年均增长13.9%;基本实现每个区有一家三级综合医院、每个社区有一家社康中心。

“深圳的医改有创新有成效,已经走在了全国前面。”多次来深调研的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薇如此评价。

《深圳娃在家门口也能上清华北大》、《WORD天,深圳10年后将有20所高校》……

高等教育是深圳的另一个“短板”。

深圳围绕供给端和需求端精准发力,聚焦创新、企业、人才、高等教育、人才住房等关键要素,充分调研,摸准需求,科学研判,密集出台相关支持政策。

中山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等4所高校正高起点推进建设;与6所国内名校洽谈建设深圳校区,共建世界一流大学;与国际一流高校合作,共建10所特色学院。

作为我市推动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首个文件,市委市政府日前发布《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高校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约20万人,建立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的高等教育体系,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

引进人才的步伐在加快。

西丽,深圳市人才引进培养奖励颁奖大会上,俞大鹏、成会明、陈晓非、方滨兴、刘科从马兴瑞、许勤等市领导手中接过100万元工作经费和一套200平方米左右免租住房的钥匙。

这是今年以来深圳新引进的5名全职院士。至此,深圳全职院士总数达到16名。

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组合,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为新常态下的发展赢得先机。

虽然深圳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路者、实践者、受益者,但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深圳永远在路上。

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作为改革攻坚突破口

“现在办公司,在网上申报,两三个工作日就办下来了。”

在市民中心行政服务大厅窗口,拿着新版营业执照的企业主李毅竖起大拇指点赞。

自2013年3月率先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以来,深圳不断出台后续配套监管措施,去年先行实施的“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如今已在全国推广铺开。

大力做减法,带来了行政审批效率大提速和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大迸发。三年多来,深圳新增企业数量呈爆发式增长,目前全市商事主体数量高达300万家。

这是深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简政放权的缩影。

“事之当革,若畏惧而不为,则失时为害。”改革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

改革千头万绪,纲举方能目张。

“要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作为新一轮改革攻坚突破口!”

直面难题,切中肯綮。

围绕简政放权,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马兴瑞和市长许勤密集调研各级各相关部门,反复强调简政放权虽然是块“硬骨头”,但必须“啃下来”。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要勇于革自己的命,无论多困难,都要集中精力,大胆向前推!

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关于加快推进政府转变职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制定市区权责清单的工作方案》等相继出台,实施重点攻坚突破,取消、转移、下放100多项市直部门行政职权事项,全面清理近百项市级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公布32个市直部门及10个区(新区)权责清单,市区街道三级权责清单体系初步形成。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奠定了基础。

朝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圳阔步前进。

强区放权激发改革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因水得财,因贝而富。”

走进罗湖水贝村,深圳市京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裁杜建华如今神清气爽。

作为深圳黄金珠宝集聚基地,受制于市区事权等各种因素制约,谋求新一轮大发展的水贝村二次开发——城中村更新改造裹足不前。

2015年下半年,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实施包括规划国土、交通管理、政府投资、市场监管、住房建设等“强区放权”改革,城中村改造步入快车道。

2015年8月,市政府颁布《关于在罗湖区开展城市更新工作改革试点的决定》。罗湖区承接了原来分散在7个市直部门的22项城市更新审批权,审批层级由之前4级缩减为2级,审批环节由25个缩减为12个,审批时间从3年压缩到1年。

深圳强区放权改革给市直部门“瘦身”,让区级“强体”。

城市更新试点成功破解了困扰罗湖区多年的发展空间瓶颈问题。今年6月,罗湖区六大城市更新项目集中开工。全市其他区的强区放权改革也在积极推进。

“要把城市更新体制机制和规划国土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强区放权’重要内容抓实抓好。”马兴瑞反复强调,要同步下放事权和决策权,科学划分市区相关行政职权,激发基层改革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通过全面下放审批管理权、驻区机构管理权、人财物配置权等三种权力,增强区级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等三种能力。今年“强区放权”改革全面扩大区级政府在政府投资、城市建设管理和行政执法等领域事权,将权力、责任和人、财、物一并下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收效之快,令人称赞。

编辑 左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