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深圳赤子之心投资公司和华润信托(当时的深国投信托)首创了信托通道的阳光私募模式,中国的阳光私募行业由此诞生。经历十余年的草根生长,目前已备案的证券投资私募已经壮大到近万家,资产管理规模接近2万亿元。体量巨大的私募行业如何高效地实现个性化发展、满足高净值客户的投资理财需求?专业外包服务由此应运而生。针对这一热点话题,深圳读特记者对广发基金总经理助理窦刚进行了专访。
记者:对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而言,私募业务外包分别有什么重要意义?
窦刚:私募基金业务外包可以控制成本,抚去繁杂,专注投资,提升价值。对于私募基金来说,系统建设成本和中后台人员成本压力大。举个例子来说,我们仅系统累计投入就超过2亿元。通过中后台业务的剥离,私募基金公司能够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投研上,而专业的中后台服务可提升私募投资客户的服务体验和满意度,提高募资和运营效率;专注投资为客户创造更多财富,从而提升基金的价值,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而公募基金发展时间较长,具有丰富的资产管理经验和后台运营经验。公募基金进军基金外包业务领域,可快速将其在上述业务领域所积淀的人才、系统和业务经验移植至基金外包业务领域,将为我国基金外包业务专业化做出应有贡献。
记者:根据海外经验来看,美国曾经在短时间内就有上千家服务外包机构进入了这一市场,但经过几十年的行业发展,“幸存者”已经不多。你认为什么样的机构最终能够在外包市场中胜出并发展壮大?
窦刚:,我认为专业服务是关键,最终胜出者必定是从客户角度出发,急客户所急,不断提升产品创新响应速度及个性化定制能力。这从广发基金“专业、高效、经验丰富、风险控制能力强”的信条中就可见一斑。
记者:随着私募行业的不断壮大,需要外包业务的私募基金也可能越来越多。有人说这是一片新蓝海,你如何看待私募外包业务的前景?预计“蛋糕”将有多大?
窦刚:如果与境外资产管理公司中后台业务采取外包的方式趋同,国内整个私募基金行业都采用中后台业务外包服务,以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截至2016年1月底私募基金5.34万亿元的资产规模,费率按0.1%计算,理论上,基金外包服务市场费用收入最低将会达到53.4亿元。
中国未来5年将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无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资产全球化配置还是创新创业等,都离不开私募基金的支持和参与。中国的私募规模还有很大增长空间。面对各类资管雄起的激烈竞争和行业同质化发展的压力,国内私募基金行业只有走上中后台业务外包之路,才能集中有限的人力与系统资源,提升投研能力,提高投管水平,增加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所以我认为,中国基金外包业务是大势所趋。
编辑 莫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