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人力资源保障局:“四实招” 促复工复产保就业稳定

读特记者 杨丽萍 通讯员 万俊杰 周雅莎
2020-03-01 17:18
摘要

深圳市人力资源保障局通过“深挖数据池、精耕责任田、紧扣政策链、织牢防护网”,在做好疫情防控基础上,促复工复产保就业稳定。

市人力资源保障局通过“深挖数据池、精耕责任田、紧扣政策链、织牢防护网”,在做好疫情防控基础上,促复工复产保就业稳定。

深挖“信息池”,精准研判用工形势

一是加强协同摸清情况。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准确掌握企业开工、务工人员复工、企业缺工三方面情况,动态掌握每日返深返岗人数,有序引导务工人员分批分期错峰返岗。二是突出重点梳理清单。跟踪重点企业用人需求和缺工情况,打通信息渠道,开展比对核查,确保用工服务针对性。三是加强监测及时反应。加强对餐饮、住宿、娱乐等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的用工监测,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精耕“责任田”,强化重点企业用工保障

一是推行重点企业专员服务。主动服务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工业百强企业,建立24小时用工调度保障机制,选派50余名工作人员全脱产开展用工服务专项工作。二是实现劳动力有效调剂。通过市内跨园区、跨行业余缺调剂,缓解重点企业阶段性用工短缺,累计为盒马鲜生、迈瑞医疗等企业补充用工4200人;加强市际、省际劳务协作,做好农民工返岗复工“点对点”服务保障,已完成广西百色籍、云南昆明籍共计2488名务工人员的返深返岗对接工作。加快协调“异地隔离”互认、专车专列等相关事项。三是加快用工服务政策落地。加快出台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及职业介绍补贴政策操作细则,降低疫情期间企业用工成本,提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保障重点企业用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大力推广线上招聘模式。建立网络招聘线下跟踪服务制度,帮助稳定工作岗位,切实提高招聘服务成效。

开通省际“点对点”专门班车,接送务工人员返深返岗

组织各区统一前往汽车站接送务工人员,并送至企业

紧扣“政策链”,全面落实惠企举措

一是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符合条件的参保企业,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预计返还约10.8亿元,惠及职工约800万人。对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但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返还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缴纳社会保险费的25%,预计返还约46.8亿元,惠及职工约170万人。二是新增发放援企稳岗补贴。对职工因疫情接受治疗或被医学观察隔离期间企业所支付的工资待遇,可申请享受稳岗补贴,补贴标准为每月不超过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工资基数的50%,帮助受疫情影响企业减轻工资支付压力。三是加大企业职工技能培训补贴力度。适岗培训补贴由每人最高900元提高至1500元,技能提升培训补贴由平均每人1400元提高到2000元,预计培训15万人次,补贴资金2.5亿元。四是阶段性减免社保费。2—6月对中小微企业免征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2—4月对大型企业减半征收,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困难的企业可以申请最长6个月的缓缴期。

织好“防护网”,稳定特殊时期劳动关系

一是加强政策指导和宣传解读。密集发布劳动关系领域的政策指引,实施“灵活用工政策”,允许企业依法综合调剂使用年度内的休息日,平衡目前在岗工作人员和无法正常返岗人员的总体工作时间。二是加强舆情线索核查处置。针对各途径转来的疫情防控舆情线索逐条核查处理,督促企业严格遵守省政府关于复工时间的通知要求,指导其做好疫情防控举措。三是加强专业性劳动争议调解。对疫情引发的劳资纠纷从速从快妥善处置,大力推广“互联网+调解仲裁”,率先开展在线视频仲裁庭审模式,畅通劳动保障监察线上维权渠道。四是加强政策预研储备。多渠道密切监测和研判全市劳动关系情况,做好劳动关系政策储备,形成全市中小企业和文化旅游、酒店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涉疫情劳资纠纷风险隐患专报,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编辑 刘荣

(作者:读特记者 杨丽萍 通讯员 万俊杰 周雅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