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鸿与贾平凹、余华担纲“主演”,“片中每个作家的生活都是中国生活的一部分”

读特记者 魏沛娜
2020-02-28 09:46
摘要

通过追忆已故作家马烽,以及贾平凹、余华、梁鸿等作家对个人生活及记忆的讲述,重新注释社会变迁中的个人与家庭,同时呈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横截面,这使这部尚未在国内上映的纪录片已经引人期待

“片中每个作家的生活都是中国生活的一部分,中国观众乃至世界观众都会有共鸣,因为关乎情感,关乎经验,关乎家庭的方面都是共通的,是任何时代和任何国度的人能够有共鸣的。”谈到近日亮相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时,片中“主角”之一、作家梁鸿昨日在接受读创/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这部由导演贾樟柯创作的纪录片,通过追忆已故作家马烽,以及贾平凹、余华、梁鸿等作家对个人生活及记忆的讲述,重新注释社会变迁中的个人与家庭,同时呈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横截面,这使这部尚未在国内上映的纪录片已经引人期待。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贾樟柯时隔十年再次创作的纪录片。对于创作初衷,贾樟柯说过:“年轻一代对于城市经验越来越多,反而农村经验减弱了,所以有必要拍摄一部电影来谈乡村记忆与我们的关系。选择作家是因为他们是从这样的生活里开始的写作,他们为历史留下了证词。通过纪录片了解历史,就要寻找一些历史的证人。”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梁鸿,便是该片其中一位最重要的叙述者。

“贾平凹、余华和我都是真正的文学写作者。贾樟柯拍这个片子都是以作家的私人史为基本起点,谈到作家的作品,更多的是谈作家的生活。”梁鸿向记者介绍,去年5月,贾樟柯带其拍摄团队到她的家乡梁庄,拍了村庄后面的河道、老屋,以及读书时的师范学校,还找到了她以前的老师和儿时的伙伴。令梁鸿非常难忘的一个场景是,5月,正是麦秸成熟时,她的儿子站在一望无垠的麦田,朗读着她的长篇小说《梁光正的光》后记里面的一段话。

首次“触电”的梁鸿坦言,短短几天的拍摄过程非常自然,“都是自己想到哪做到哪,导演从来没有打断我,也没有安排什么,刻意引导自己做什么”。对于这样一部极具文学色彩和气息的纪录片,是否会担忧届时国内观众的理解和接受?看过初剪后的梁鸿直言,自己从来不担心受众的问题。“贾樟柯的电影一直有他固定的观众群。而且对于生活,每个人都有感知。贾樟柯的拍摄角度,能够让普通观众感受到中国生活内部那些与之息息相关的疼与痛,那些家庭的命运。我也通过导演的拍摄重新反观自己的生活。”

在时下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氛围中,如何彰显深度阅读和文学的力量?梁鸿认为,这需要社会的合力,包括作家创作出好的作品,出版社和作家自身的推广,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一个社会的文化程度,肯定跟阅读、思考是有最直接的关系的,像电影这种大众艺术,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传播方式,哪怕多一个观众了解到余华、贾平凹、梁鸿,那也是非常好的事情。”梁鸿说。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

(作者:读特记者 魏沛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