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我》 徐风 著 译林出版社 2021年4月版
在漫漫历史长河里,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在至暗时刻挺身而出,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践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钱秀玲就是其中的典范,二战期间,她从纳粹枪口下挽救了上百名比利时人质的生命,被誉为“中国的辛德勒”。
宜兴是钱秀玲的出生地,也是本书作者徐风的故乡。1929年,钱秀玲就是从宜兴出发,踏上了前往比利时的邮轮。2002年,因为一次难得的机缘,徐风走近了钱秀玲,他历时十六年追寻这段被湮没的故事,不但屡回故乡宜兴,还前往比利时等地遍访当事人后代、故旧和唯一存世的获救人质,写作这部长篇人物传记,回溯一个时代的波诡云谲和一位中国女性的传奇人生。
钱秀玲出身宜兴望族,留学比利时鲁汶大学,获物理、化学双博士学位后隐居偏远小村埃尔伯蒙行医救人。1940年5月,德军占领比利时,参加抵抗活动的青年罗杰被捕,旋即被宣判绞刑,钱秀玲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这位堂兄钱卓伦的挚友,现任德军驻比利时军政总督。
钱秀玲立刻给钱卓伦发了一封电报,同时拿着堂兄给的照片踏上了拯救之路,星夜兼程,请法肯豪森刀下留人。需要说明的是,德国军官法肯豪森也是位反战人士,当他接到钱卓伦的电报,见到钱秀玲,了解事实真相之后,他顶住压力救下了罗杰……自此开始,钱秀玲在二战期间前后营救了一百多位比利时人质的生命。战后比利时政府授予钱秀玲“国家英雄”勋章,一条以“钱秀玲女士之路”命名的道路保存至今。
本书没有正面战场的描写,但其紧张与惊心动魄绝不亚于一部通常的战争文学作品。与辛德勒、拉贝、何凤山等英雄不同的是,钱秀玲是极其普通的平民,无任何身份、职务之便,同时,她的营救行为是“双向”的,既从战时德军的枪口下救助比利时平民,又在战后的法庭上救助成为战犯的法肯豪森将军。南京大学王彬彬教授的评论精辟且动人,“当一百多个被她营救的人质不约而同地站在法庭上为法肯豪森将军辩护时,这一刻,人世间的情谊放射出奇异的光彩。”
钱秀玲、钱卓伦、法肯豪森,三个远隔重洋、政治身份迥异的个体,在他们“非典型”的历史选择中,有某些超越时间的可贵品质。正如作者徐风所说,“在写作过程中,我更关注人性的光亮,无论战争多么残酷,都无法扼杀人性,相反,在特定的环境中可以更清晰地观照人性。”人性是可以超越国界、种族、信仰的。无论是钱秀玲的拯救,还是法肯豪森的相助,都超越了国际边界,是正义、良知、慈悲的相遇碰撞开出的美丽花朵。
2002年以钱秀玲为原型的电视剧《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播出,徐风通过电视剧原著作者张雅文联系到钱秀玲在宜兴的亲人,并与远在比利时的钱秀玲老人(时年90岁)通了一个越洋电话。“我与她约定,去比利时看望她,后来我爽约了,因为种种原因。我持续关注着钱秀玲这个名字,完成一个未了的心愿,用了整整十六年。”
钱秀玲外孙杰罗姆,侄子钱宪和、钱宪行,侄孙钱为群、钱为强,103岁的幸存者莫瑞斯,二战纪念馆馆长雷蒙……这些关键人物的口述,搭建起了这本非虚构佳作的人物命运和历史时空,而徐风的书写,也用荡气回肠的章节完成了一尊生命群雕。
书名《忘记我》,我认为是对钱秀玲人生轨迹和精神人格的最佳写照。在钱氏兄妹看来,救人是应尽之义,也是举手之劳,不值得大书特书。
钱秀玲嘱咐人们要忘记她,而我们恰恰要永远铭记她,铭记一切在战争中牺牲的人们,铭记那些为了和平、正义而奉献的人们 。“忘记我”,但历史何堪忘却,暮鼓晨钟,犹在耳边。战争留给人类的创伤,以及战争中美好的人性,那些相濡以沫的故事,是不应该被忘记的。钱秀玲的成长道路,她的美丽心灵,应该是人类精神的共同财富之一。重述钱秀玲的故事,也是对超越国界、信仰、种族、文化差异的人道主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新体认。
(原标题《历史何堪忘却:寻访“中国的辛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