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争光“放炮”:中国电影人缺乏对文学的基本尊重

记者 刘莎莎 文/图
2016-11-27 06:31
摘要

11月26日,第十七届深圳读书月沙龙活动“那些与书有关的电影”在深圳华夏星光国际影城尚书吧举行。

11月26日,第十七届深圳读书月沙龙活动“那些与书有关的电影”在深圳华夏星光国际影城尚书吧举行。

著名作家、编剧杨争光,媒体人梁二平以及资深影评人孙海帆、乔奕思,四人行,脑力激荡,围绕“文学与电影的关系”展开激烈讨论,甚至还引来法国“洋文青”参与。

IMG_6770

杨争光写诗歌写小说,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编剧。他著有《土声》、《南鸟》、《老旦是一棵树》、《黑风景》、《棺材铺》、《从两个蛋开始》等小说,担任电影《双旗镇刀客》编剧,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编剧之一,《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总策划。

深谙文学与电影之妙的他,一反平日里的羞涩,火力全开,一开场就攻击当下中国电影脱离了文学性,弊病缠身。杨争光说:“如今内地电影导演有一个特别不好的习气,不知天高地厚,不存敬畏之心,对文学作品缺乏基本的尊重。”杨争光批判说:“内地的电影导演,无论几流的,文化水平都令人堪忧。”

他表示,早年张艺谋、陈凯歌从文学作品的文本出发,拍出了一些像样的作品,但是一出名心态就变了,“人一狷狂,就完了,敬畏之心丢失了,就找不回来了。”

他同时指出,如今电影导演改编文学作品,都是选择一些网络小说,“没办法,他们没文化,除了那些小说,其他深一点,他看不懂啊!”杨争光还指出,“电影导演,首先是要对文学作品心存敬畏,其次,也要具备敬畏的能力。你文本都看不懂,怎么敬畏?”

掷地有声、平地炸雷式的发言激起了现场热烈讨论。影评人孙海帆回忆说,在80年代,中央台放映的译制电影,大多都是根据经典文学名著改编的经典电影,如《简爱》、《巴黎圣母院》、《苔丝》等等。“现在的人生活忙碌,看书也少,消遣的东西也多。但是,天天看这些没有营养的东西,会好吗?”

杨争光对中国电影非常悲观,他说,不要说拯救中国电影,首先中国电影人要自救,“电影百年,中国对世界电影的贡献十分有限,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内容上。中国电影人要自救,首先就要从对书的尊重开始。”

此言得到了法国文青马可的认同,他表示,在法国新浪潮时期,电影人就文学作品与电影改编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和深刻的思考。杨争光补充说,“电影和文学平分秋色,各有千秋,两者谁也不能取代谁。有一点是共同的,伟大的电影和文学作品都是具有诗意的。或则说,诗意是一切艺术作品的必要要素。”

编辑 Lisa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