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代人
周明全
2022-08-06 12:59

《当代著名学者研究资料丛书》 周明全 主编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2年1月版

“当代著名学者研究资料丛书”第一辑编选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极为重要的几位学者——谢冕、钱理群、洪子诚、王富仁、丁帆、陈平原、陈思和、南帆的研究资料。他们不但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且其言说的方式为现当代文学研究、当代文学评论研究提供了范式。

20世纪80年代,他们曾被称为“中青年批评家”,其中大多数属于“第五代批评家”。论者认为和前代学者/批评家相比,他们具有“宏阔的历史眼光、顽强的探索精神、现代的理性自觉、深刻的自由意识”。这四个主要特征,是这代批评家能在新时期开创文学研究/批评新天地的内因。四十年过去了,当年的“青年”已不再年轻,然而从学术生命上讲,直到今天,他们依然是“年轻批评家”,充满探索精神,充满了对文学现场的关注热情。如果对自“五四”百年来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辨析,便能清晰地认识到这些学者和批评家在批评史上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和精神特征。

1917年初,《新青年》先后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之门。1928年后,时代的“共名”被打破,文学批评向更多元和差异方向发展。1942年5月,随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逐渐成为主导, 这也是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984年初,福建批评家林兴宅在《鲁迅研究月刊》发表了《论阿Q性格系统》,成为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滥觞。1985年前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文学批评起到了引领时代风潮的作用。时势造英雄,第四代批评家正在披荆斩棘开创思想解放的批评道路,第五代批评家也是在这个时期顺利走入批评领域。如陈思和、丁帆、许子东、黄子平、吴亮、程德培、李洁非、蔡翔、张志忠、季红真、周政保等,就是顺应时代而崛起的一代批评家,被称为第五代批评家。他们是依靠对文学的审美构建而成为承上启下的一代批评家,他们大都在高校里接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随即留校任教,逐渐形成了学院批评的特点。

可以说,第五代批评家中,从事纯粹的文艺批评者并不多,主要是从史的角度对文学进行系统化研究。钱理群主编了《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洪子诚撰写过《中国当代文学史》,丁帆撰写过《中国乡土小说史论》《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陈平原撰写过《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国散文小说史》,陈思和主编过《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等等。所以,称他们为学者化的批评家更为合适。另外,这代人最大的特征是,他们的文学养料和精神传承主要是从“五四”来的。李何林、王瑶、唐弢、贾植芳、钱谷融、徐中玉等“五四”一代学人的弟子,也是大多数第五代批评家的授业恩师。

20世纪90年代,文学界的分化或者说多元化趋势更趋明显,文学制度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批评,都摆脱了陈旧观念的束缚,进入活跃繁荣自由的时期。第六代批评家郜元宝、张新颖、王彬彬、张清华、孟繁华、陈晓明、李敬泽、吴义勤、何向阳等,基本上都是高校毕业的硕士、博士,此后不管在高校从事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还是在作协系统担任一定的领导职位,文艺批评的属性基本没有改变,还是延续了第五代 批评家开创的范式。

文学批评最近面临的挑战是从新世纪开始的。此时网络文学开始盛行,发表没有门槛设置,人人皆作家,管你批评不批评,该写的都在热火朝天地写。评论家的阵营也更趋分化,形成了传媒批评圈和学院批评圈两个较大的群体。在稍后的几年间,“80后”批评家因批评界、学界的焦虑而被迅速地捧了起来,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网络的普及,也相应地带来了文学批评的繁荣。

对近百年的文学批评史做一个粗略的梳理就能发现,自1985年以后的当代文学批评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与作家研究文集、作品集的出版相比,文学研究领域资料的整理出版却显得相对滞后。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化依旧薄弱,对当代文学研究者、文学批评家进行研究的资料整理和出版这样的基础性工作也没有系统地做起来,这和创作的繁荣,和批评对创作的响应是不相符的。“当代著名学者研究资料丛书”第一辑共编选谢冕等八位学者的研究资料。他们是当代思想过渡和变迁重要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批评转型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特别的贡献。

(原标题《中国文学批评史上 承上启下的一代人》)

见习编辑 秦涵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郑蔚珩 高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