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再着急,也别指望疫苗能速成

读特评论员 姚龙华
2020-02-26 19:32
摘要

药物也好,疫苗也好,其研发都有基本规律,遵循严格程序

日前,有所谓“重磅”新闻称,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某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口服疫苗,且该教授本人口服4倍量疫苗样品,无任何副反应。

疫情当前,感染者渴望有“特效药”能救命,普通人期待有疫苗来防身。“疫苗已经研制成功”的消息一出,很快引发广泛关注。但遗憾的是,事情随后出现“反转”。

一个东西要称之为疫苗,起码通过它能诱导产生抗体,并且必须证明抗体可以抵抗病毒入侵。然而,在新闻中,“新型冠状病毒口服疫苗”并没有显示出具备此种功能,只是提到其本人口服后无任何副反应。姑且不论科研工作者口服样本是否符合研究规范,单纯的“无任何副反应”也不是研发疫苗的最终目的。否则,如果只是为了说明安全性,那么还不如直接喝白开水。

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官网上,现在仍明明白白地显示着:“目前还没有可推荐的预防或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任何特效药。”冷不防疫苗就研制成功了,着实令人生疑。上海一高校资深科学家就此发表评论说:“求求各位不要这样误导公众。这个阶段就能叫疫苗?那我实验室一周能生产上百个不同细菌病毒的‘疫苗’。不仅能做奶片,我还能做冰淇淋‘疫苗’。要不要来一斤?买一送一。”质疑中夹杂着调侃,但确实点到了问题的痛处。宣布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口服疫苗的教授随即回应称,“口服疫苗”的效果“只是推断”,所谓疫苗“只是完成了一些技术性和制造性的前期工作”,在未开展动物实验的情况下,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更是未经临床验证,“距离上市还很远”。瞧,这脸打得,啪啪响。

药物也好,疫苗也好,其研发都有基本规律,遵循严格程序。从实验室样品到上市,中间必须历经疫苗试样制备、动物实验、临床前生产工艺研发、临床试验、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等诸多环节,在平时往往需要数年时间,非常时期至少也要一年左右。美国总统新冠病毒特别行动小组成员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日前表示,目前疫苗研发就是按照“火箭速度”推进,也需要至少1至1年半时间,现在各种传言的特效药或疫苗只是想象中的未来。也就是说,美好愿望再强烈,现实需求再急切,但疫苗研发不可能逾越科学规律。即使集中力量攻关,一路绿灯放行,疫苗也几乎不可能在此次疫情结束之前起到决定性作用,其最大价值是帮助我们对抗疫情在未来卷土重来。

科学的事情是很严谨的,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含糊其辞、夸大其词。对于科研工作者,疫苗研发的周期多长、进展到了哪一步,理应心知肚明,有必要那么火急火燎捅给媒体出来“放卫星”吗?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对于类似明显需要打个问号的信源,怎么就那么耐不住性子多方求证,还不无得意地包装成重磅头条赚流量呢?

总之,疫情防控紧急,但疫苗不可能速成。眼下最管用的“疫苗”,还是注意个人卫生、做好自我防护。

编辑 黄泽霖

(作者:读特评论员 姚龙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