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宴事件有回音,可焦点似乎被带偏了。
前两天,事件发生地安徽蚌埠涌入了大量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网红”。他们挤在停业的徽州宴饭店门口,用尽浑身解数争夺眼球和流量——据称,仅7月8日一天,徽州宴饭店周围就聚集了上万主播,给当地交通带来了严重堵塞,有的主播猎奇夸张的表演更是引得当地居民侧目。
我们要感谢互联网带来的监督力量,让徽州宴老板娘这种跋扈行为得以曝光。若能好好反思她身上那种对生命缺乏基本尊重、对公共边界缺少基本认知的思维方式,我们更能在一次偶发的冲突中获得成长。然而,互联网也给我们深度思考增添了难度,情绪化的表达似乎总能压过理性的声音,娱乐性的内容好像比深刻的思考更能够吸引人们的鼠标和手指。
网红“围攻”徽州宴,打的是“曝光”之名,喊的是“正义”的口号,可真是如此吗?他们廉价的表演,就毫不掩饰地暴露了自己的真实意图:利用人们对公共事件的关心,为自己“引流”“吸粉”。更何况,要谴责徽州宴老板娘的行为,需要去凑热闹吗?
这两年,网红跑去新闻现场蹭热度的现象屡见不鲜。前一阵子,一大群主播追着北上象群跑,一名主播追捡起大象没吃的菠萝,引发争议。再之前,山东拉面哥、大衣哥门口聚集大量网红,他们两位甚至上厕所都面临偷拍。网红跑“新闻现场”本身也成了“新闻”,扎堆骚扰、低俗演出,手段如出一辙,让人不胜其烦。
网红“蹭流量”的逻辑很简单,都藏在“算法”中。
现在,几乎所有主流短视频和直播平台,都采用一种标签匹配的方式给用户推荐内容。通俗地说,这些网络平台会“智能”给视频打上标签,然后再依据用户有效观看视频的习惯给用户打上标签,随后就向用户推送相同或类似标签的内容。这也就是为什么你看过一个视频后,会不断收到类似“推荐”的原因。
一度,这种“算法”所向披靡,大大提高了内容与用户兴趣的匹配效率。然而,有些人也发现了“算法”的漏洞,依靠程序打标签的规则比较机械,又往往会“从宽从多”,那么只要让自己的文章或视频尽可能多地蹭到“标签”,就能得到更多的“推送”机会。更有甚者,“反响破译”了系统打标签的“算法”,研究出“生成爆款”的“内容农场”。这些内容,不论文字还是视频,只是简单重复热门关键词,质量奇低无比,却时常获得“10万加”的点击。网红蹭流量的原理也是一样的,不论自己视频质量如何,只要能给自己贴上一个热门社会新闻的标签,就可能被“推上”网友的首页,获得大量的曝光。
很显然,网红蹭热度的丑态频出,这种重流量、轻质量的算法要背上一锅。理论上说,算法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是中性的。但是,当算法涉及到鲜活的个体和复杂的商业活动,作为技术工具的算法也很难不加沾染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这几年,算法价值观成为了互联网产业界和学术界关心的热点问题:力争科技向善,坚持正确的算法价值观是前提。要防止短视频和直播沦为审丑狂欢,相关平台应当担负起责任,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的算法。
比较简单的方式,当然就是通过机器辅助人工审核,给蹭热度视频降低推荐权重,甚至限制其传播。长远看,“贴标签”式匹配用户兴趣本身就存在偏见和缺陷,它既忽略了人类兴趣的复杂性,又否定了人们扩展自己新兴趣的可能性,久而久之,网民困在“同温层”,导致观点极化、激化,无疑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互联网平台是时候走出“用户画像”依赖症了,也只有鼓励高质量细分内容生产,而非同质化、低质量内容生产,才能让蹭热度的网红消失,让用户享受到更加清朗的网络环境,这些平台也才能行稳致远。
编辑 吴徐美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范锦桦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