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无华的《老乡》,何以成了读书月的畅销书

记者 翁惠娟 韩文嘉
2016-11-24 06:09
摘要

22日,深圳书城公布了11月第3周图书销量排名,其中,深圳特区报高级记者吕延涛所著《老乡——对中国西北一个移民村庄的一线调查》销量势头强劲,在综合类图书中排名第一。

640

22日,深圳书城公布了11月第3周图书销量排名,其中,深圳特区报高级记者吕延涛所著《老乡——对中国西北一个移民村庄的一线调查》销量势头强劲,在综合类图书中排名第一。该书自今年8月出版以来吸引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今年读书月期间的热门图书。人民网、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中华读书报等众多媒体纷纷聚焦该书,推出、转载相关书评和报道,评价该书是“中国切片”、“中国教育切片”,认为该书“朴实无华又扣人心弦”,“真实让人泪如雨下”,“饱含着一个游子深深的乡土情怀,更凝聚着一个赤子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诚之心”。

作者简介

333

吕延涛,男,1962年生,汉族,陕西礼泉人,1983年8月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曾供职于《光明日报》,现为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

引人关注:翻开沉甸甸的著作,触摸一个族群150年的变迁

《老乡——对中国西北一个移民村庄的一线调查》(以下简称《老乡》)一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13年,该书作者吕延涛参加深圳市委党校的干部教育实践活动, 来到宁夏固原的顾山村,与当地回族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对这个中国西北的移民村庄进行了深入调查。在教育实践活动结束后,吕延涛写下了那些普通村民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配以图文,精心撰写成书。

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只有生活境遇的冷静陈述,在多年新闻生涯中关注着国内外大事件的作者,在这段特殊日子里,静下心来,为顾山村立传,为一个个普通老乡倾注笔墨和感情,让一个个真实的姓名和真实的故事变成铅字,进入世人的视野。顾山村是一个甚至连地图上都没有标注的小地方,翻开这本沉甸甸的著作,读者可以触摸到一个族群150年的变迁,观察西北一个移民村庄的真实面貌。

深圳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魏达志教授为本书作序。他在序中写道:“我特别注意到延涛作为新闻人所具有的‘新闻眼’。写作过程中的他,一方面关注着几十家媒体推荐的2014 年十大国际新闻事件和十大国际新闻人物的候选名单,另一方面又热切关注着宁夏一个小山村那些几乎被世人遗忘但却是当前很值得人们去关注的城镇化大潮中普通农民的真实生存状态。”“在我看来,顾山人的五味杂陈,也是中国遭遇共同命运的亿万‘村里人’的一个缩影。作者以新闻人的职业品质,设身处地地品尝着顾山人的真切感受。” 

催人泪下:扎实的社会调查展示真实的力量

这篇出自资深记者的调查报告也激起了多位媒体人的共鸣,纷纷撰文,从不同角度抒发他们的真实的感受和真切的感动——《于无声处倾听》、《给老乡留一条回家的路》、《一个村庄,从此标注在地图上》、《对中国西北一个移民村庄的一线调查》等,不少自媒体公号也从各自角度为这本农村题材的深度调查作品进行了评论和推介。

与此同时,以该书为素材创作的H5《中国切片》、《中国乡村教育切片》更是在朋友圈中热转,让许多人读罢热泪盈眶,他们感慨,“在这里读懂中国”、“触动内心”、“扎实的社会经济调查,透着丝丝酸楚”、“这是一部让人含着泪,嚼着老面馒头和咸菜,不是小说却当作小说来读的触骨之作”……

此外,人民网、光明网、求是网、中国网、腾讯网、凤凰网、东方网、新华报业网、深圳新闻网等网站纷纷转载了该书的书评及相关报道。

发人深思:如何让“老乡”的进城之路更加温暖

本书自问世以来,不仅销量在深圳书城、当当网等节节攀升,也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江生教授以《让“老乡”的进城之路更加温暖》为题为《老乡》撰写书评,发表在11月18日的《学习时报》。他这样写道——“合上这本书,似乎这书有千钧重;慢慢地体味这‘察实情、说真话’的调查,似乎这调查有万分情;细细地思考这留下的问题,似乎其中包含了最深刻的奥秘。是的,顾山村的问题,也正是成千上万村落的现状;顾山人的问题,也正是数以亿计农民们面临的难题。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样的问题,又该如何让‘老乡’的进城之路更加温暖呢?”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贵州大学中国实验区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冯祖贻在光明日报撰写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文章,他评价说,“延涛同志出身陕西农家,他是以农民的质朴感情来写这本调查报告的,在他的笔下,顾山老乡们的言语、行动都写得生动传神。最难得的是,他真正体会乡亲们在想什么,缺什么……真正尽到了新闻工作者为民立言、为民呼吁的职业担当。”

 编辑 白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