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的一个夜晚,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95后男生碳化松果和朋友一时兴起,到上海郊外的沙滩上体验了一次露营。深夜时分,他独自坐在篝火旁,看着帐篷上方的煤油灯在海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感到周围的一切都静了下来。
现在,周末骑着摩托车去露营,已成为碳化松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个月他都至少要露营两次,一点点去探索上海周边的营地,“如果有长一点的假期,会考虑到更远的地方露营,比如说新疆”。
一次次露营下来,碳化松果注意到,近两年来体验这项户外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了。
露营话题在社交媒体上的火爆,也在侧面印证着碳化松果的发现。截至2021年6月30日,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搜索“露营”,与之相关的笔记已超过29万篇,涉及露营地选择、露营装备品牌、露营玩法等多个方面。
露营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又带来了怎样的市场想象?
碳化松果正在搭建帐篷。碳化松果供图
当我露营时,我在想些什么
笔记本电脑,是碳化松果每次露营时都要带上的一件“装备”。“只是以防万一。”碳化松果说。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即便是周末,他也要随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
一个人露营,就是他为自己选择的一种解压方式。
“我喜欢独自到山间或是海边的露营地,去体验那种清寂的感觉。比如清晨时对着山坐下,煮上一杯咖啡,听着森林里各种动物发出的细碎的声音,大脑放空,慢慢就会全身心放松下来。如果到了海边,夜晚海浪、海风发出的白噪音,也会让我很享受。”碳化松果说。
在碳化松果看来,接触自然、自在随性,是露营文化的精髓所在。在露营地的选择上,他更倾向于具备饮水、网络、厕所等基本设施的收费营地。
作为一名露营Up主,碳化松果喜欢与人分享自己的露营心得,但他也非常注重隐私,在视频里戴着头盔出现,不公开真实身份。
碳化松果的露营偏好,是当下青年人在都市中寻找自我的一种选择,80后媒体从业者Van,则从家庭露营的角度探索出了更多“玩法”。
自驾700多公里,Van一家到贵州茂兰森林公园露营。Van供图
“露营可以包容的场景很多,从搭营、准备食材、做饭,到手工、运动、交友,基本上所有家庭成员都能在露营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Van说。Van平时在家很少下厨,在露营地里,她却“解锁”了户外做饭的技能,“为什么我们期待露营,因为在露营中,我们期待能够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Van的儿子今年上小学一年级,Van和家人会依据所在露营地的自然条件,在露营中搭配不同的亲子活动。
“我比较中意有野趣、人工设施较为克制的营地,也带着孩子试过钓鱼、桨板、冲浪、徒步、岩洞探索等项目,但我认为露营带给他的更多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家庭成员在户外是如何协作的,与其他小朋友社交要注意什么,要如何处理负面情绪,等等。露营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可以不断探索的空间。”Van说。
露营次数多了,Van常以“冯Van记”的名字在社交平台上更新露营笔记。在视频互动里,碳化松果也不时会遇到对露营充满好奇的“新人小白”。
在Van和碳化松果看来,露营作为户外活动,对露营者户外知识、装备储备的要求都比较高,本身存在一定的门槛。
“露营要一步步来,新人可以先参加营地开设的‘拎包入住式’露营,拍拍照片、做做饭,看看能否适应户外过夜。”Van说。
当露营从小众爱好渐渐步入大众视野,新的市场需求也在酝酿之中。
“拎包入住”的创业灵感
2020年之前,朱显是一家出境游公司的创始人,小云和丈夫在泰国经营面向国内游客的户外婚纱摄影工作室。
一场疫情,让出境游市场遭遇“重创”,朱显和小云的公司都按下了“暂停键”,而露营恰在这个时候进入了他们的视线。“疫情发生以来,人们更愿意在空间开阔的自然场景里游玩,在这样的心理下,露营既连接自然,又有一定的私密性,热度也跟着上升了。”朱显说。
一次偶然,小云在朋友介绍下来到广东省惠州市盐洲岛。早已“入坑”露营的她,一眼相中了盐洲岛被山海包围的原生态环境,租下与海只隔一个山头的民居,一步步改建扩充为小白屋营地。
“营地帐篷区最多可以容纳30个营位,其中一半可以‘拎包入住’,另一半则为自带帐篷的营友准备,如果来的客人不习惯睡帐篷,我们还有两间民宿房。”小云说。
与小云注重营地的“小而美”相比,朱显的露营项目,则更具商业性和规模化特点。
大热荒野露营团。朱显供图
在与家人自驾露营的过程中,朱显按照社交平台上的热门推荐,一路购置了露营装备,大到帐篷、睡袋,小到驱蚊水、压缩毛巾,粗略数数,竟有近百种。在一长串露营装备清单里,朱显看到了这个产业的潜力。
“为体验一次露营,会有多少人愿意购置这么多装备?如果降低门槛,提前配齐了这些装备,让‘拎包入住’成为可能,又有多少人愿意来尝试?”朱显说。
2020年9月,朱显和朋友一起创建了露营品牌“大热荒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在三亚、惠州、珠海、武汉、北京等城市开辟了14个露营地,提供露营团体验服务,主要面向第一次尝试露营的客人。
朱显很快发现,“大热荒野”主要吸引两类客人:带娃家长,以及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信息的年轻人。
尽管客群有差异,但客人对舒适、便利的需求却是相同的。
“我们采用与酒店、景区、私人业主进行分润的模式,相对来说,投入比较轻,成本主要体现在露营装备和人员薪酬上,同时客人也可以享受到比较成熟的水电网络、配套设施和安保系统。像在三亚,好一点的沙滩和海岸都在酒店里,那么客人在酒店草坪、沙滩上露营,既可以体验户外生活,又不用忍受太多户外带来的不便。”朱显说。
露营会不会是“一阵风”
小云用“爆发”“摸索”来形容国内露营地的发展阶段。
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共有2.1万家露营地相关企业,2020年是相关企业注册量的爆发期,全年注册量为7933家,同比增长331.6%,2021年前5个月注册量为6941家,同比增长了286.5%。
市场火热,可露营地运营面临的问题也不少。
“露营地的维护是一项长期工作,细节要做到位,比如此前我们在广东清远一处营地露营,遇上了暴雨,一棵大树就倒在离帐篷不到4米的地方,真的很危险。复盘原因,应与2020年疫情后营地空置、管理者没有坚持去检查有关。”Van说。
除了定期维护,露营地的运营情况,还受季节、天气等各种户外因素的影响。“露营也算是靠天吃饭,天气一变、季节一换,露营就不好开展了,我们在全国各地设置露营点,也是考虑到这个原因。”朱显说。
据小云介绍,惠州小白屋营地受当地旱情和疫情影响,开业以来收益寥寥,“坦白说,这是之前没有想到的,这个行业就是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为了提高收入,小云计划在露营地增加商业摄影、滑板体验课程、夏令营等服务。
惠州小白屋营地的“咖啡馆”。小云供图
朱显也在带着团队探索更多“露营+”的玩法,“我们在尝试与更多本地景点融合,比如近期在与河北崇礼太舞滑雪场合作产品,客人到了崇礼,可以先在太舞小镇住一晚,第二天再去露营地搭帐篷、烤篝火,这样客人的体验也更丰富”。
与露营几乎同期在社交媒体上“爆红”的野餐,如今已无太多声音,露营会不会也是“一阵风”?
在Van看来,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流行什么,大家就会一窝蜂去做什么,但热潮之后能留下来的,都是在商业性或专业性上有过人之处的。露营在很多国家都已融入日常,在国内还处于初创期,未来的路还很长”。
作为连续创业者,朱显认为,当下的露营热潮,是整个户外活动升温的一个缩影,“如今年轻人喜爱户外的生活方式,未来由露营出发还会出现哪些新的趋势,现在也难以预判,我们只能一步步跟着年轻人的需求去迭代产品,毕竟,‘一招鲜’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文中碳化松果、Van、小云均为化名)
(原标题《从小众到大众,靠天吃饭的“露营热”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