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一个文学奇观:德国当代知名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五卷本出版

读特记者 姚峥华
2020-02-18 10:31
摘要

1984 年,聚斯金德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香水》,出版后轰动了德语文坛,后被译成多种语言

帕特里克 • 聚斯金德是德国当代知名作家。他的五卷本作品日前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写给每一个寓居城市孤岛的灵魂

《低音提琴》是聚斯金德处女作。

小说描写了一位不得志的乐队低音提琴手的内心世界,全剧自始至终由独白构成:我有一位当官的父亲和一位音乐家母亲,从小得不到父母的宠爱。父亲希望我子承父业做个官员,而不是当什么艺术家。我却反其道而行之,违背父命当了个乐手,又为了报复母亲选择了乐器中最丑陋、最笨重、最不起眼的低音提琴。在十八年的演奏生涯中,我对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低音提琴生出一种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我既渴望摆脱乐团保守严苛、等级分明的秩序,又对未知的前景感到恐惧而固步自封。同时,我暗恋着乐队里的女歌手萨拉,却对其望而却步,倍感痛苦 …… 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小人物内心的孤寂,以及被群体漠视的失落与无望。

聚斯金德对挣扎在主流社会边缘小人物心理的洞悉无比精准,凭借娴熟的创作手法和精湛的心理描写,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个体生存的艰难。

有读者评论称,他选择低音大提琴的初衷是反叛,反叛父母的权威。而跟在这一反叛动作之后的,却是他在漫长岁月里与平庸乏味生活的媾和。他有一点小才华,但远不足以支撑他踏出这围城构建更精彩的生活;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可悲的处境,却又懦弱得无法做出一点抗争。他说他辞掉工作就自由了,然后呢?然后就只好流落街头了 …… 写的是一个低音提琴手的独白,却是现代社会里大多数人活生生的写照。更有评论称这是作者全球最受欢迎的独幕剧之一,写给每一个寓居城市孤岛的灵魂。

《低音提琴》

【德】帕特里克 • 聚斯金德 著

黄克琴 宋建飞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年 1 月

有气味的小说是好的小说

1984 年,聚斯金德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香水》,出版后轰动了德语文坛,后被译成多种语言。

十八世纪的巴黎,格雷诺耶降生在城市最肮脏、气味最浓烈的鱼摊上。他天生没有体味,却是一个惊人的嗅觉天才,能够分辨并记住世界上所有的气味。为了追寻最完美的香味,并将之保存下来,少年格雷诺耶受尽磨砺,一步步从香水铺学徒成长为制香大师。在经历了无数次尝试和失望后,他终于发现,唯有某些红发少女身上才散发着他追寻的完美香气。为此,他不惜屡屡犯下罪行,萃取她们的体香制成一种神秘的"香水",将世人玩弄于股掌之中。然而,众人无尽的追捧和痴迷并不能给他带来满足,最终,他选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消失在没了气味的短暂的王国 ……

小说天马行空的想象,离奇魔幻的情节,以及对于气味出神入化的捕捉与描摹,都被反复称道和引用。作者借主人公格雷诺耶这个嗅觉天才的悲剧人生,反思了个体在理性驱动的现代社会中陷入虚无与异化的生存困境。《香水》是一部糅合了多种体裁的复杂的文学作品。

至今业界认为《香水》是聚斯金德最著名的小说作品,1984 年秋天开始在报纸上连载,1985 年出版后,当年就卖出了 30 万册,后又被翻译成 25 国文字。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香水》的全球销量就已经突破了两百万册,至今仍长销不衰。2006 年,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在全球收获过亿票房。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推荐说:"我认为有气味的小说是好的小说。有自己独特气味的小说是最好的小说。能让自己的书充满气味的作家是好的作家,能让自己的书充满独特气味的作家是最好的作家。"

《香水》

【德】帕特里克 • 聚斯金德 著

李清华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年 1 月

俯瞰人性复杂幽微的深渊

《论爱与死亡》是聚斯金德唯一非虚构作品。

聚斯金德在这部篇幅不长的作品中探讨了爱和其永恒的对手——死亡的关系,援引哲学、文学,宗教故事和神话传说,及至现代生活中的三个例子,向我们呈现了两者间相生相伴又对立冲突的联系,促使读者思考世人如何看待爱与死亡,以及它们在文学和哲学作品中的样貌。爱情既能让人感觉幸福,也会带来无尽的痛苦,爱情不只是随便一种分子,可以改变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把我们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作者进而对比了耶稣和古希腊神话中俄耳甫斯的命运遭际,讲述他们如何试图用爱战胜死亡。

同时,在这本小书里,读者不仅能领略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学说观点,也有幸体味克莱斯特、司汤达、奥斯卡 • 王尔德、托马斯 • 曼、歌德等人的宏旨高论,并进而体悟到聚斯金德本人写作中涉及爱欲和死亡之间永恒纠葛的命题。

看似诡辩的行文逻辑之下,是作者对爱欲和死亡之间联系的深沉思考。看了这本书,或许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能写出《香水》这样伟大的作品。

《论爱与死亡》

【德】帕特里克 • 聚斯金德 著

蔡鸿君 张建国 陈晓春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年 1 月

聚斯金德回归纯真之作

《夏先生的故事》是聚斯金德回归纯真之作。

"我"是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上学,爬树,骑车,幻想着朦胧的初恋,害怕严厉的钢琴教师,常常觉得自己会飞。"我"的邻居夏先生是个"怪人",沉默地拄着拐杖,背着空空的行囊,没有目的地奔走不休。我们之间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次接触,但这个敏感易怒、行色匆匆、似乎总在忍受痛苦的身影却构成了我童年生活中一抹幽暗的底色。某天,他在"我"的注视下走向湖心,告别了这个始终令他惊恐万状的世界,而我也就此挥别了纯真无邪的童年时代。

小说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更无紧张刺激的悬念,只像一段借孩童之口平铺直叙地道来的回忆,透过童真的目光关注着那些被放逐和被遗忘的个体。同时,悉心研读此书后人们会发现,作者在这略带怀旧伤感的叙述中倾注了自已内心深处某种强烈的追求与渴望。

以童年视角来呈现人生的悲剧,残忍中充满天真。以生长中的生命对比绝望的生命,冲突中充满逆来顺受的平静。聚斯金德的童话手法,颠覆了读者对严肃小说的认知。至于结尾之不凡,则不在话下了。而小说中人物与自然的关系,则更有寓言的意义:童年时的飞翔、爬树、骑车对比着严肃的成年生命的不歇行走和沉溺江湖,生命在与天地的共呼吸中相互融化,而自然、天地以此超越了短暂的人生。

《纽约客》御用画手、法国国宝级插画大师桑贝为该书经典配图。

《夏先生的故事》

帕特里克 • 聚斯金德 著

【法】桑贝 配图

宋建飞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年 1 月

揭示后现代社会中个体生存的艰难

《鸽子》是聚斯金德表现人类生存恐惧的寓言,深入揭示异化社会中孤独个体的心灵困局,是 20 世纪德国最畅销的纯文学小说之一。

约纳丹是巴黎一家银行的守门人,在经历了纳粹的恐怖统治、战争磨难以及妻子跟人私奔等坎坷后,他变得十分胆小怕事。一天早晨,约纳丹打开房门,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平淡生活,一个不速之客的到来却搅乱了他内心的平静,使他产生莫名的紧张、惶恐和绝望。小说以传统的笔法、娴熟的技巧和极尽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了主人公的内心迷茫与人生悲剧,以寓言式的故事揭示了当代人面临的精神危机,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失去普遍安全感的焦虑和对人类生存所感到的恐惧,以及作者对"存在"这一哲学命题的深沉思考。

《鸽子》对庸俗人生有穷形尽致的描写,细节的逼真令人震撼,而对人物命运的完整呈现,为不可思议的平庸人生提供了完整的悲剧性的因果链。

《鸽子》

帕特里克 • 聚斯金德 著

蔡鸿君 张建国 陈晓春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年 1 月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赵琦睿

(作者:读特记者 姚峥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