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现场。
美丽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然而,中国传统乡村保护不利、人口外流等状况仍然严峻。如何推动中国乡村走向复兴?近日,“中国乡村复兴论坛·桐梓”在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中关村举行。近30名嘉宾以实战经验解答“乡建困惑”,探讨交流中国乡村复兴之路。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建筑设计、旅游规划、乡村创客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论坛。
“中国乡村复兴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绿十字、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北京城建院五家单位联合主办。论坛致力于成为乡村实践的文化高地和思想阵地,并构建多方参与的、跨行业合作的、扎根乡村实践的开放平台,在创造“村里开大会”参会体验的同时,为当地乃至全国乡村事业注入信心与活力。
此次,“中国乡村复兴论坛·桐梓站”游学研讨之旅活动,围绕“乡建恨晚”主题,分“综合版块”、“文创版块”、“村长扶贫版块”、“设计版块”等内容进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中国乡村复兴论坛主席罗德胤,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委会委员、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德村志成,中国乡建院院长李昌平,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协会荣誉理事长李永萍等国内近30名嘉宾,与大家分享乡村保护、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典型做法与宝贵经验。与会者亲身感受复苏中的原生态乡村建设成果和独特魅力,以高远的眼光、包容的态度、开放的理念,共同探讨如何努力打造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新环境”,寻求乡村复兴“新生态”。
中国乡村复兴论坛主席、清华大学副教授罗德胤。
作为中国乡村复兴论坛主席、清华大学副教授罗德胤在演讲中首先介绍了中国乡村复兴论坛,它扎根乡土,激活乡村,只在村里开大会,罗德胤认为中国乡村复兴论坛能够成为乡村复兴行业的催化器,成为东道主乡村复兴的催化器。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委会委员德村志成教授。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委会委员德村志成教授系统梳理了民宿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特别分析了民宿不同于精品酒店的个性化和人情味,强调:“乡村旅游,村民是经营主角,村景是资源主角。”
随后的文创版块、村长(扶贫)版块和设计版块,分享者分别做了精彩的发言。
中国乡建院院长李昌平。
中国乡建院院长李昌平认为,在中国,分散小农不是市场人,农民组织不是市场人,千家万户的小农进入市场享受不到市场的好处,农民组织无法提供服务。李昌平认为最根本的问题症结是农民无财产、无信用。他认为解决方法是重建主体性,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资源资产资金集约经营起来,让产权实现和交易起来,把农村激活,让它有价值。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协会荣誉理事长李永萍。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协会荣誉理事长李永萍说,乡村改造成功必须仰赖专家团队、活动策划、乡村创客和原住民携手合作,透过政府政策扶持和财政引导,才能达到真正的活化与再生。
【读特新闻+】
贵州深山里的中关村的蜕变
中关村村口。
在贵州省桐梓县的深山里,一座叫中关村的村落,51户村民,在过去的一年里经历了一场蜕变。老人家热泪盈眶地说:“党恩永存”;而年轻人则喊着:“改变我命运的时候到了!”
从2015年5月7日到2016年7月28日,15户民居及众多公共建筑得到改造;8座民宿设计并建成运营;500米长的河道加固与景观工程焕然一新;2座桥梁、2座传统木楼民居示范利用;2000米给排水入地加生态化污水处理系统建成;500平方米烤烟大棚变身大会堂;500平方米儿童游乐场新建,村庙得以重建,村内连户道路全部通行。
改造后的民宿。
儿童游乐场。
在这个村庄,还有一种农民自己组织的金融合作社。原先涣散的村民被组织成为能造血输血的有力量的农民组织。这个合作社不仅可以给本村人条件优惠的贷款,让闲置的房屋土地产生租金,还每年给村里的老人发放红包……
这一切改变来自于乡建计划的实施。近日,全国乡建专家聚集中关村,进一步为中关村发展把脉。中关村的发展模式有望成为中国乡村复兴的标本。
编辑 颜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