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硬隔离”下的“软服务”:传递一座城市的温情与暖意

读特记者 杨丽萍
2020-02-16 16:33
摘要

疫情之下,不少深圳居家“硬隔离”的人们在微信群、朋友圈晒出了一份特别的情人节礼物——一个漂亮的水果篮……

2月14日,情人节。疫情之下,不少深圳居家“硬隔离”的人们在微信群、朋友圈晒出了一份特别的情人节礼物——一个漂亮的水果篮。“收到水果,感谢党委政府关怀!”“今天收到最特别的情人节礼物!”……小小的水果篮,让居家隔离的人们感受到了一份来自自己城市的关怀。

作为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超高层建筑、城中村等人口密集的区域遍布深圳。随着“返工潮”的来临,如何守住位于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的社区小区呢?2月7日,深圳出台“史上最严”的社区联防联控措施,其中一条就是“出现确诊病例的住宅楼单元一律实行14天的硬隔离”,“确诊楼硬隔离”成为各大媒体和老百姓最为关注的措施之一。

“确诊”“隔离”这样的字眼,在疫情之下很难不让人产生焦虑、担心,尤其当有一天,文字变成了现实,任何一个“居家隔离”之人都会思绪纷纷:日常生活怎么继续?身体状况怎么关注?遇到困难向谁求助?……

套用一句最近经常被提及的话:“我们隔离的是病毒,而不是爱!”作为一座将“来了,就是深圳人”视为自己城市口号的城市,深圳市委市政府专门发出《致居家隔离居民的慰问信》,向居家隔离群众的配合和支持表示感谢,并对居家隔离、楼栋整体隔离管理的住户,全力提供无接触服务。同时,对老弱孤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特困人员等弱势群体,指定专人做好服务保障。针对疫情下的心理健康问题,深圳还发布了心理援助热线电子地图,让群众足不出户、一键拨打“安心热线”,即可获得专业心理辅导。

“硬隔离”“软服务”看似矛盾的两组词组,却意外地和谐地出现在深圳的“隔离楼”里:龙岗区对居家隔离人员采取“八个一”管理措施,即一本台账、一张《实施居家医学观察告知书》、 一份《通告》、一个“i深圳”APP、一张《居家隔离承诺书》、一张《服务卡》、一张《解除医学观察告知书》、一封《感谢信》,全流程、闭环式管理服务,专人对接,每户配发测温计,定期收集体温数据,保持定期电话沟通,做好心理劝导和安慰,并提供外卖快递帮取上门和垃圾清运服务;福田区为解决湖北籍健康人员的落脚问题,选定1家酒店作为“温馨驿站”,提供相应生活保障,设立1家“宠物健康驿站”,让养有宠物的管控对象解除顾虑;推出“暖心10条”,为居家隔离人员量身打造“防疫福礼包”,提供一套VIP月卡、一个健身小器材、一份儿童礼物、一本畅销好书、一场分享活动、一条心理咨询热线、一个跑腿小哥代购服务、一份爱心补贴、一盆希望绿植、一份居家隔离观察时间记录“小熊卡”……

“有时候,只需知道有人在背后托着你,感觉就完全不同了,有底。”一位隔离市民在《在深圳,“被隔离”是一种什么体验?》的文章里这样描述“被隔离”的情形:

“社区工作人员拉了一个微信群,和大家说明了具体的安排,包括每天工作人员送菜送快递上门的时间、收垃圾的时间、社区的24小时电话等等。微信群里还有负责的医生和配送人员。虽然在接下来的两周无法出门,一点焦虑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不过随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负责人,大家都觉得心里踏实许多。”

“两天后,11日早上,每一位住户都在自家门口发现了几样东西:一盆花、一本书《缮写室》和一副扑克。这份礼物确实挺细心的:喜欢文学地理的人,《缮写室》还是一本不错的读物;扑克不同麻将,哪怕是一个人,也有多种方式自娱自乐;而我则最喜欢那盆开得生机盎然的花。”

是的,果断与温情,其实并不相悖。相信风雨过后,我们不仅会迎来灿烂的阳光和笑脸,还会收获一份属于自己城市的温情与暖意。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记者 杨丽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