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围社区“3+3”模式点亮群众幸福路
深圳特区报记者 彭军 通讯员 周婉婷
2021-07-06 11:46

“以前有大件垃圾都不知道往哪里扔,现在有了新建的垃圾中转站方便了很多。”居住在福田区福民路附近的曹女士说道。这是福田街道水围社区为进一步满足生活垃圾转运站点周边居民对改善人居环境的迫切需求,依托“3+3”联动工作模式启动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在福民路建立临时垃圾中转站,该项目被评为“年度民生微实事百姓口碑榜社区百强项目”。

水围社区垃圾中转站。

水围社区常住人口3万余人,其中港澳台和外籍居民4400余人,占比约16%。水围村是一座拥有悠久红色革命历史文化的村庄,也是充满浓厚本土乡情文化、多元国际文化的文化村。近年来,社区党委以这“三种文化”为社区治理的着力点,借助“三会”(村社党建联席会、村社治理委员会、跨境交流议事会)工作机制,形成“党建联席+村社治理+跨境交流”三合一的“3+3”联动工作基层治理新模式,实现重大事项与股份公司共同商议、其他事项各自分工的方式,助力社区治理提质升级,推动社区基层党建、社区文化培育、为民办实事等各项工作全面进步。

筑牢红色堡垒,党建共建聚活力

水围社区党委以党建为引领,夯实城中村治理根基,与股份公司党建联席链接“红色基因”水围历史文化,以水围码头地下交通站等文化历史初步形成“学与讲、讲与做、知与行合一”的良性互动学习形式。从志愿服务、廉政教育、党性教育等方面开展“追寻红色记忆 传承红色家风”活动,讲好家门口的红色历史,增强广大党员党性意识,提升党员的整体素质。自水围浮雕艺术历史文化长廊建成以来,共接待各类学习团体80余批次,参观学习人数近千人。

水围浮雕艺术历史文化长廊。

中国著名作家广东采风行到水围社区参观学习。

留住乡情文化,村社治理谋福祉

社区党委因地制宜,以前期调研、实地走访等形式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乡情文化为切入点,以村社治理为工作机制,真正做到工作推进符合群众期待。2020年9月,以乡情文化为纽带,水围雅石艺术博物馆“深圳乡情文化基地”正式挂牌,截至目前,共举行乡情文化座谈会5场,充分发挥乡贤“传家风、转民风、促发展、惠民生”的作用,推动社区治理再上台阶。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核心,以地域文化为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由村民组成的篮球队、常青队、嫦娥队、威风锣鼓队等已开展活动上百场,使水围村形成老有所养,少有所教,团结互助的良好村风民风。同时,每年的传统节日,社区党委都会组织村民做“清明仔”、“茶果”、“手粉”、“炒米饼”等富有原生态色彩的美食,通过留住乡情情怀,提升居民精神生活,提升社区文化大环境。

深圳乡情文化基地。

聚焦多元文化,跨境交流促融合

为搭建外籍人士与社区居民交流平台,加强中外文化沟通交流,提高外籍人士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社区党委打造“Book Exchange”外文图书交换活动,以书籍分享、文化交流、读书沙龙、咖啡品鉴等主题开展系列中外文化交流。

目前,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英文藏书超过1000本,此外还有500多本中文或其他语言的图书,是深圳目前最大的外文图书交流场所。从2014年5月开始,已累计开展“Book Exchange”活动150余场,参与人数达4000余人次。

水围社区外籍人士图书交流活动。

同时,社区坚持共建共融原则,以水围庄氏宗亲会为平台,与港籍居民代表就做好深港文化交流,充分听取港人意见需求,不断探索先行先试、精准精细的港人服务,提升在深港人居住生活体验。如:率先探索港人服务新模式,建立“社区党委主导,宗亲、统战组织协作,深港两地协同互动,香港同胞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通过举办茶文化、团拜会、赴港参加辖区宗亲的春节联欢等联谊系列活动,把庄氏宗亲会建设成爱国爱港的坚实阵地、连接乡亲和家乡的桥梁纽带。

“香港水围庄氏宗亲会见证了水围村在改革开放时代的新风貌、新风采和新奇迹,宗亲会不仅增进了宗亲之间的友谊,也增加了两地的了解与信息互通。”水围庄氏宗亲会会长庄友权在侨联座谈会上说道。

香港水围庄氏宗亲会慰问港警。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我来水围村很多年了,特别是这几年,社区服务更多样化了,点亮了群众的幸福路。这都源自于社区党委的积极作为,把社区当成了自己的‘家’,把群众当成了自己的‘家人’。”水围社区老党员陈俊林有感而发。

编辑 刘春雨  审核 麦苗茵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彭军 通讯员 周婉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