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目标中国经济“第五极”

湘港道微信公众号
2021-07-05 09:18
摘要

以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武汉都市圈为代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五极。

长沙城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发布的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调发展,加快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这代表着以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武汉都市圈为代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五极。

如今的四极——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三个位于沿海,一个深居大西部,构成一个中空的菱形。如果在辽阔的内陆没有能担当经济增长极的城市群,这对我国的未来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地处辽阔中部的长沙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关系着中国经济的脊梁是否坚挺。

长株潭核心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长株潭是全国都市圈先行者,开启了“中国第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其定位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中部地区崛起核心增长极”。此次明确为“全国重要增长极”,表明长株潭一体化已从“区域规划”成功晋级为“国家战略”,在国家发展格局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核心,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就此迎来高光时刻。 

 疾进 

长沙、株洲、湘潭三座城市各相距不超过二十公里,在湘江两岸成“品”字型排列。三座城市地理上如此亲密,这在中国也并不多见,这也是多年来湖南一直致力于三城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长株潭三市是湖南经济的重要引擎,以湖南全省1/7的国土面积、22%的人口,创造42%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发挥了很强的带动作用、集聚效应。

长株潭一体化的构想,源起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湖南省就有把长株潭三市合并成“毛泽东城”的设想。1984年,湖南正式提出建设长株潭经济区方案,到1997年实施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战略,再到2007年获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历届湖南省委、省政府始终在积极探索和开拓。

然而,三市融合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多年来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同时也经历了停滞与变化。随着晋级国家级战略,长株潭城市群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长株潭发展迎来了新机遇、新使命,在政策性利好的催化之下,长株潭城市群融合发展终于按下了“快进键”。

在省一级层面,湖南成立了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任第一副组长的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2020年10月30日,湖南推出《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半年后,2021年6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再出大动作:公开发布《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 5年)》,对未来五年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作出具体安排。

1月22日下午,湖南省委书记、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组长许达哲主持召开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毛伟明出席并讲话。

今年初,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举行,湖南省委书记、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组长许达哲,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毛伟明分别作了重要讲话,明确对三市一体化进程提质提速,并作出具体安排。

一系列重点合作和重大项目快速推进。今年2月18日,首批18项政务服务实现长株潭通办。20日,长株潭建设30大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的标志工程实施,总投资超4,000亿元。

随后,长株潭科技创新合作座谈会、长株潭民营经济发展论坛等相继召开。

长株潭三市的互动明显更加频密。2月24日,履新的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就对长株潭一体化开展专题调研、座谈;3月31日,吴桂英又前往株洲湘潭调研,三市书记、市长面对面沟通、交流。

4月10日,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第三届市委书记联席会议召开,长沙、株洲、湘潭联合发布长株潭一体化发展2021年行动计划,共同签署重大产业协同发展等14个文件,涵盖产业、交通、生态、政务等50项具体任务,标志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速。

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第三届市委书记联席会议

此次重磅发布的行动计划以“十同”为重点,明确了涵盖编制实施长株潭国家“智能制造湘江湾”专项规划、巩固长株潭“半小时交通圈”成果、建立长株潭三市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共享和联合惩戒机制、打造长株潭科技创新中心、启动实施长株潭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以及推进三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义务教育、产教融合、医疗救治、养老、政务服务等在内的50项任务,内容丰富具体,引人关注。

最令人瞩目的“十同”,则涵盖了即规划同图、设施同网、市场同治、三市同城、产业同兴、生态同建、创新同为、开放同步、平台同体、服务同享等重点内容。

对于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许达哲强调指出,当前,长株潭一体化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新的历史起点,新就新在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南“三高四新”的新坐标、新定位、新使命,对长株潭一体化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新就新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长株潭一体化完全可以展现新作为;新就新在长株潭一体化上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应当朝着打造中部地区、长江经济带新增长极的目标不断奋进。

许达哲要求,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长株潭一体化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各方聚力,相向而行,长株潭一体化正在奏响春天的乐章。 

 融城 

李先生家在株洲,自己在长沙工作,每天在两地来回已经有10多年了。他向记者表示,他日常通勤拼车、大巴,开车等方式都试过,目前已改乘长株潭城际铁路上下班。从株洲大丰到长沙火车站,列车行驶30多分钟,两头骑共享电摩,定时准点,不堵车,在路上个把小时,和住长沙市郊上班花洞株高速时差不多。

洞株高速

记者了解到,5月8日起湖南城际铁路有限公司新购的5组CJ6型四编组动车组车底正式投入使用,长株潭城际铁路上线运营的动车组车底达到21组。

当天起还同步启用了新的列车运行图,长株潭城际铁路本线开行的动车组列车最高达到100.5对,平均发车间隔为10至20分钟之间,基本达到“公交化”水平。

为照顾上班族,新的运行图还延长了营运时间,每日首发列车均在6时整点开出,比以往提前约半小时。末班车终到长沙为23时25分,比之前延长约半小时。

以前被人称为“鸡肋”的长株潭城际铁路,正在为越来越多在三城往来的市民接受,正逐步改变三城市民的出行方式。

长株潭一体化,交通是最首要的一环,只有便捷的交通沟通,三市之间才能加快协同,实现真正的融合。2019年,三市共同启动的“三干两轨”工程,正是解决三市间交流短板的先手棋。

“三干两轨”项目即芙蓉大道、洞株路、潭州大道快速化改造项目和长株潭城际铁路“四完善两加快”、长株潭轨道交通西环线项目,是推动长株潭一体化、打造“半小时交通圈”的重大骨干基础设施工程。

记者了解到,目前潭州大道、芙蓉大道、洞株路“三干”快速化改造全线通车,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项目顺利推进,长株潭城轨实现了小编组、高密度、公交化运行。

长株潭城际铁路实现“公交化”运营

正是在数千名建设者“5+2”“白+黑”“晴+雨”的辛勤付出下, “三干”项目历经1年3个月全部建成通车,创造了重大项目建设的“长株潭速度”。

“洞株公路快速车道通车后,提高了喜雨村的知名度,为苗木销售提供了更便捷的运输条件,降低了苗木运输成本,大大提高了全村村民的苗木产业收入。”长沙跳马镇喜雨村村支部副书记周建泉介绍,过去囿于道路不畅,花卉苗木的运输是一个大难题,现在洞株公路穿村而过,交通非常便利。喜雨村苗木销售年产值约5,000万元,已成为全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交通的改善,直接带动了喜雨村产业升级发展。

“一路没有红绿灯,一脚油门就从公司开到了家,十分爽。”家在长沙、工作在株洲云龙的刘霞也是洞株路升级的受益者,她介绍从洞株路一路跑下来,不到30分钟,“我现在每天都开车回家!”

而新建成的芙蓉大道快速路,道路两旁路灯整齐划一,中央分隔带护栏上立起了防眩板,立交两侧安装了防护网。沿途没有红绿灯,车辆行驶十分顺畅。

随着长株潭“半小时交通圈”的初步形成,三市交流更加快速便捷,三座城市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三市如同城,已然不分彼此。 

 同兴 

长株潭一体化,产业一体化是核心和关键。

新中国成立之后,作为省会的长沙,一直以湖南省的政治和文教中心出现,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而株洲、湘潭则是国家重点布局的重工业城市。改革开放之后,长沙以工业园区为发展平台,从工程机械、信息技术、生物制药等高新产业强势切入,变道超车,产业迅速超越领先,而彼时,株潭两市还在国有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的泥沼中拧扎涅槃。

而今,长株潭三市产业各具特色优势,基本形成了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和航空动力等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

长株潭城际铁路实现“公交化”运营

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三市发挥各自“龙头”作用,形成各自的主导产业链,如工程机械智能制造由长沙牵头,轨道交通由株洲牵头,先进电传动及风电装备、机电设备由湘潭牵头。

在此基础上,三市产业之间加强沟通合作。“目前公司整机产品采购额有47%左右来自长株潭地区。”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副总经理高首聪介绍,如湘潭永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风力发电机定子、转子等产品,就常态化供应给该风电事业部。

长沙雨花经开区的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传感器及机器人等产业发展迅速,但工业用地非常紧张。而湘潭市的韶山高新区对科技产业有需求,双方经过洽谈合作,长株潭一体化新的产业发展模式——飞地园区应运而生。

“企业研发总部在雨花,生产基地在韶山,两地可采用税收分成等合作机制,促进产业不断壮大”。相关负责人表示。

发展共创、利益共享,此类三地合作的案例正在逐步多起来,独木不成林,拳头只有紧握才有力量。

园区是产业合作同兴的重要阵地,长株潭地区聚集了9个国家级园区、19个省级园区,产业竞争力十分明显,同时又各有特色,具有互补优势。

结合各自优势和特色,4月初,三市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入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全面推进长株潭重大产业协同发展的意见》,梳理出10条协同发展的产业链,将全力打造“3+N”先进产业集群,即打造世界级工程机械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航天航空产业3大产业集群,打造先进电传动及风电装备产业、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N个先进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长株潭三市10条重点产业链总产值达到29,700亿元,10条核心产业新增上市企业规模数量要达到5-10家,总数达40家,这些企业将形成规模效应、龙头效应。

株洲高新区

今年4月15日,在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园区战略合作交流座谈会现场,岳麓高新区、株洲金山科技工业园及雨湖高新区协同签订了一个协议,全名叫《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园区“一体三互”先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这个协议,三园区将率先布局“产销互供、招培互补、人才互动”的“一体三互”等战略举措。

花香蝶自来。产业互补同兴,让企业看到了长株潭更为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纷纷加快了在三市的产业布局。工程机械龙头企业、起步于长沙的三一重工,在湘潭韶山产业园投资兴建“灯塔工厂”,这是三一重工投资超120 亿元建设的30余座“灯塔工厂”之一;同时,三一还投资过百亿,在株洲清水塘布局石油装备产业园。

此外,三一重工2020年合计从长株潭地区采购占比集团外购采购总额超10%,涉及近500家供应商。 

 序章 

长株潭城市群升级国家战略,肩负起加速中部崛起的重任,同时,也是湖南落实总书记嘱托,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主力军和领头羊。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将长株潭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群,构建中部崛起高地,是长株潭三市、湖南省乃至是中央的共同心愿。

根据2020年10月出台的《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作为近期目标,到2025年,长株潭区域竞争实力、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万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人均GDP达到16.5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6.8万元,城镇人口达到13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创建国家中心城市。

株洲市区上路运行的“智轨”列车

而作为远景目标,到2035年,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成为中部地区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群。

长株潭是湖南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长株潭兴,则湖南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蓝图远景令人心潮澎湃,将来,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长株潭,就当之无愧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核心增长极。

迈向美好未来,长株潭已开启序章。

编辑 特区报-秦天审读 韩绍俊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特区报-张雪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