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深圳高校延迟了开学的步伐,以往热闹的校园也变得安静。记者日前探访了深圳大学(以下简称“深大”),了解该校“抗疫”措施与作为。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深圳大学等高校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科研攻关,全力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并利用科研优势为疫情防控工作发挥力量。
校园提高安全防控等级,宿舍实行封闭式管理
在深大粤海校区,记者看到,学校已全面提升了校园安全防控等级。非本校师生不能入内,进入校园者一律登记身份信息、测量体温。校园实施24小时不间断巡查,发现疑似症状人员立即报告。除了寒假留校的同学之外,其他学生不能提前返校。
学校对学生宿舍实施封闭式管理,留校学生进出宿舍需进行登记、测量体温。而学校体育场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设施已经关闭。校园的餐厅已不提供堂食,要求进入餐厅人员必须戴口罩、测量体温,实行打包带走制,无人员在餐厅集中用餐。
据了解,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深大党委书记刘洪一、校长李清泉多次组织研判疫情,讨论制定疫情防控和开学返校等工作方案。学校党委号召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部分党员干部提前结束假期,到岗上班,积极奋斗在防疫值班工作一线。
目前学校暂定3月9日开学,并将视情况发展进行调整。其中,研究生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的毕业班学生和非毕业班学生将于9日和16日分批返校,前四周在校内进行线上教学;全日制本科生和继续教育学院学生根据开学不返校原则,实施四周的线上教学;留学生3月11日至14日报到后进行四周的线上教学;境外交换生与其他学生同步开展四周线上教学,网课结束后分批返校。同时,学校暂停了学生所有实习、实践活动,待疫情影响结束后进行。
此外,针对疫情防控需要,学校1月24、25号即紧急开辟建设医学观察区,将粤海校区紫檀轩、丽湖校区学术交流中心两栋楼作为独立医学观察区。
80%课程可实现线上教学
据悉,深大3月初开学的前四周,将遵循“线上教学,不进教室”方案,全校本学期两千门次课程中80%的课程实现线上教学,确保完成教学任务,减少后期线下补课压力,确保“开学不返校,停学不停课”。
8日,深圳大学组织召开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替代方案”培训视频会议,各学院教学负责人及骨干教师434人参与了培训。在“线上教学替代方案”培训重点介绍了多种线上教学替代方案,对教学流程和教学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建议老师们调整课程进度,把更适合线上教学的部分调整到学期的前面,寻找适合的MOOC资源。
目前,学校鼓励老师们可采用自建的MOOC课程开展教学工作;也可利用优课联盟、中国大学MOOC、清华学堂等国内课程平台上现有的、其他老师的MOOC课程开设自己的校内SPOC(小规模在线课程)班;或利用智慧课堂工具上传课程资源,按排课时间组织远程授课。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分类指导,保证开课质量,并对教学过程和开展情况进行监督。
多个科研项目助力疫情防控
深大的科研团队更是在疫情防控的科研攻关上取得了进展。由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深圳大学和与深圳市天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组成联合科研攻关团队,2月10日晚,他们联合研发的全球首家单人份2019新型冠状病毒IgM和IgG抗体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宣布获得成功,可以在22分钟完成对新冠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这一试剂可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实时动态监测体温,减少了医护人员与被隔离人接触的机会。
目前,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核酸检测使用的样本,多是以咽拭子采集为主的上呼吸道样本。采集过程,医护人员暴露风险极大。本次深圳大学等研发的化学发光新冠病毒IgM和IgG抗体检测试剂盒,采用血清或血浆作为检测样本类型,血液样本采集便捷。一般血液样本含毒量低或者不含病毒,可以降低医护人员被感染风险。同时,该试剂盒省去样本在实验室检验时的复杂处理程序,操作简单,也能缓解当前巨大的临床诊疗压力。
深圳大学医学部副主任陈心春强调,此次研发的检测试剂盒,是检测病人对于感染病毒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不是检测病毒本身。该试剂盒已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完成3090例新冠病毒肺炎患者血液样本的检测,目前,研究人员着手收集更多的临床样本,进行大规模验证,相关试剂盒正在申请绿色通道,申报CFDA证书。
此外,深大的科研团队还联合了深圳市和顺堂药业和深圳市疾病控制中心,开展心肺病毒中成药研究;通过大数据手段开展城市人群流动对新冠病毒的时空分布和传播风险的评估研究。
编辑 刘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