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凤仙是宝安法院调解中心的一名资深调解员,她的工作就是负责诉前调解。正常情况下,她每天上班都要处理十几件案件,电话联系当事人,和双方约好调解方式、调解时间,在调解室主持调解、起草调解协议等,还要解答很多法律方面的咨询,在办公室里忙得团团转。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宅”在家里的吕凤仙并没有闲着,她把自己家的书房腾出来作为临时办公室,把儿子的笔记本电脑“征用”过来,开始了她“宅”调解的历程。
过去一年里,宝安法院推行无纸化调解,吕凤仙就十分熟练地掌握了“深融多元平台”的使用。在这个时候,她更加体会到这个平台为远程调解带来的极大便利。登录平台后,她可以全面了解等待自己调解的案件,并进行案件处理。春节前接手调解的一个案件是她现在最牵挂。
案件标的虽然不大,但原被告双方都有很特殊的个人情况。原告韦某是个孤儿,凭着自己吃苦耐劳的个性,终于实现了在深圳成家、立业的梦想。被告李某也是个年轻小伙,身体不好,尿毒症缠身,独自经营着一家不大的儿童培训机构。春节前,原告韦某对被告不停变换培训地点的行为非常不满,要求停课退费。双方协商了多次,没办法达成一致,韦某一气之下起诉到法院。
接手这个案件后,吕大姐第一时间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在调解过程中,吕凤仙了解到,由于被告疏忽,原告小孩的几次培训课没有签名确认,导致双方对实际上课次数存在分歧。就这几百元的差距,双方始终达不成协议。
开始在家办公后,吕大姐再次梳理了案情。从她的经验判断,原被告其实只是在斗气,这是诉争双方十分常见的状态,过了个春节假期,双方应当冷静下来了,可以尝试再调解一下。于是,她通过“深融多元平台”向原被告各发送了一条短信,很快就和他们取得了电话联系,为了沟通方便,她还加了双方的微信。通过微信,吕大姐和双方发送语音的方式展开“热聊”。调解过程中,吕大姐不仅充当调解员,同时在家办公的氛围,让她不自觉地融入了“长辈”的角色,不仅会和他们讨论案件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还和他们聊起了春节怎么过,特别是疫情期间的生活、家人健康,以及今后的事业安排。吕大姐的热心、敬业很快赢得了两个年轻人的信任,他们对于这个纠纷的认识、观点也都发生了积极的转变,并就退费问题达成了一致。最终,被告李某很爽快地向原告韦某转账2000元,原告韦某也提交了撤诉申请书。
“这个案件其实很普通,争议标的不大,法律关系也不复杂,解决起来还算水到渠成。但双方有个细节使我很受感动和鼓舞。被告通过微信把钱转给原告后,原告并没有第一时间确认接收,而是告诉我,他会把撤诉申请书发给我后再接收。”吕大姐说道,“虽然隔着千里,但我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他宝贵的诚实、守信品格,通过我的工作,帮助当事人之间重新建立起这种互信、引导他们自觉诚信,是最大的收获。”
自从疫情防控战打响,为了避免人员聚集,减少病毒感染风险,宝安法院作出了一系列工作调整,全面加强网上立案、调解等工作,当事人也主要通过网上平台提请立案、进行调解。这段时间以来,宝安法院调解中心的调解员们克服诸多技术上的困难,每天在家依然保持正常作息时间,登录“深融多元平台”接收、处理案件,借助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和各方当事人取得联系,主持调解。截至2月12日,调解中心调解员通过“宅”调解模式进行调解的诉前纠纷达183件,成功调解12件,而且全部履行完毕。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