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疫情,北中医深圳医院这群人以实际行动书写责任与担当

读特记者 高向荣 通讯员 刘如梦 刘婷婷
2020-02-11 17:32
摘要

他们战斗在抗击疫情的一线,是这场战疫的主力军。

抗击新冠肺炎,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以下简称"北中医深圳医院")涌现出一批批"最美的逆行者"。

他们战斗在抗击疫情的一线,是这场战疫的主力军。奔赴深圳市三院对确诊患者进行治疗,给疑似患者做诊疗,在发热门诊看诊,他们付诸行动,成为这次抗疫千千万万医护人员中的一员。

全力救治就是对患者最好的回报

黄亚秀是北中医深圳医院 ICU 的科室骨干,是医院派到深圳市三院进行患者救治的一名医生。

"上级相信我的能力才把我派到这么关键的地方,我也相信自己能做好。"黄亚秀说自己一开始瞒着家人报名,直到快要出发了,才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

1 月 29 日早上 6 点,正值夜班的黄亚秀接到医院外派的任务,临时做好交接班工作,就直接奔赴疫情第一线。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是确诊患者的定点收治医院,黄亚秀所在的医疗小组面对的都是危重症的患者。

因为患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医生作出快速反应,并跟患者有密切的接触。"面对不可预测的疾病,完全不恐惧是不可能。"黄亚秀说,但只要自己做好相应的防护,劳逸结合,避免免疫力下降,还是可以避免风险。

黄亚秀介绍,因为市三院的特殊性,凌晨一、两点接诊从其他科室和外院转诊的危重患者,是值夜班时经常会遇到的事情。"有一天晚上我们收治了一个重症患者,当他看到我们医护人员这么关心他,尽管患者身体不舒服,他还是给我们医护人员点赞。"黄亚秀说,"全力救治就是对患者最好的回报。"

主动请缨,迎难而上

王评是北中医深圳医院 ICU 的负责人,当他得知龙岗区疑似病人收治点需要两名副主任医师的时候,他毅然地报名。

"收治点的医务人员由龙岗四家医院临时抽调而来,我们 5 人组成的中医团队是第一个来到这里的队伍。"王评说,医生的住宿是由废弃的工厂宿舍临时改造而来,他们到达的当晚,工地还在施工,医生们临近 11 点才入住。

"理顺接诊流程、负责转诊会诊,处理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我的主要任务。"王评介绍,"这是一个陌生的团队,也是一个感动的团队,经过培训、磨合,我们对新冠肺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消除了大家的不安及疑虑。"

王评所在的收治点,疑似患者均以中医辩证施治为治疗方式之一,王评和同事们身着隔离衣逐个给患者查房,为了更好地辩证使用中药,他们用手机一一记录患者的舌苔。而为了节省医用防护物资,王评和同事们一旦穿上防护服,就 6 个小时不喝水、不吃饭。

王评有一对三岁多的龙凤胎,自打到一线工作后,一双儿女经常问"爸爸怎么这么久不回家陪我们?"孩子的母亲只能说:"爸爸在外面工作,很快就会回来了"。同作为医务人员,王评的妻子对丈夫的工作给予了理解和支持。

解决患者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接受治疗

张远杰是北中医深圳医院呼吸科的一名医生,从事临床工作 12 年,去年 4 月开始在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进修。

由于疫情的爆发,本已返回研究院学习的他,经过与进修单位沟通后,主动申请回来支援疫情第一线工作,跟同事王评一起,成为了疑似病例收治点的一名医护人员。

1 月 31 日,刚回到单位的张远杰在上午和团队完成了接诊流程、排班、需要药品购置调配、感染防护、突发事件的演练后,下午就接到了收治患者的任务。

"面对突然爆发的疫情,由于对疾病的认识有限,当接诊第一例疑似患者时,大家都不敢上前,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我和王评主动接诊病人,用行动告诉大家只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是可以避免感染的。"张远杰说。

接诊患者的同时,安抚好患者的恐慌情绪,有时候还要帮忙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张远杰说有些患者是从高速路口直接送过来隔离治疗的,他们衣服、鞋子、生活用品都来不及准备,还有些患者放心不下家里的孩子,医护人员们都会想办法给他们找来生活必需品,联系社区人员帮忙照顾小孩,让他们安心的在这里接受治疗。

我有责任、有义务冲在前线

刘建稳是北中医深圳医院技师学院社康的负责人,2003 年的非典,他奋战在疫情的第一线,此次,55 岁的他又主动请缨到发热门诊支援,作为发热门诊年龄最大的一名医生,他说:"面对疫情,我有责任、有义务冲在前线,为年轻人开辟一条道路。"

为了尽快接诊患者,刘建稳在同事的帮助下熟悉接诊流程、掌握防护知识,进行防护培训。"非常感谢同事们的协助,他们一遍又一遍耐心地教我,让我在最短的时间内熟练操作。"刘建稳说。

当前,刘建稳已经结束了门诊看诊,进入隔离期,但他依旧没有闲着,又开始忙着社康的防控部署工作。"我们的社康在学校内部,面临即将大批返校的高校学生,他们有的来自疫情发生地,也有来自其他疫情严重的省份,如何做好防控工作,这是一大难题,也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刘建稳说。

自疫情爆发以来,刘建稳放弃了原定今年回河南老家过春节的计划,他带领科室全体成员,严防值守在岗位,每天加班加点,凌晨 3、4 点都还来不及休息,就连除夕也是在岗位上度过的。

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

涂轩是北中医深圳医院肿瘤科的一名中青骨干,在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工作中,她主动报名参加了医院发热门诊的值班,成为发热门诊的首批医生。

"职业使然吧。"对于为什么报名参加发热门诊的工作,涂轩并没有多想,表示自己是一个工作了十多年的临床医生,经过了多年的磨练。

1 月 26 日,在肿瘤科奋战了三十多个小时的涂轩,跟同事进行了交接班,前往发热门诊进行报到。

为了有效隔离普通病人和发热患者,医院对发热门诊进行了新的布局,临时在门诊楼外面搭建了简易的集装箱,医生的工作生活都在集装箱进行,工作时间长、风险大。

"我和另一名医生,两个人,每人值守 24 小时之后换班,直到两周结束,我们就会到医院的隔离区进行 14 天的隔离。"涂轩说。

涂轩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二宝还没满周岁,先生也是一名医生。

"父母帮我照顾孩子,家人都很非常支持我的工作。"涂轩说,每天晚上 9 点多,在没有患者的时候,她才会拿起手机跟孩子来个简短的视频,"家人知道我在发热门诊,他们也会担心,所以多叮嘱我要做好防护,注意安全。"

在北中医深圳医院,像他们一样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有很多,他们就像这场新冠肺炎阻击战中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他们以实际行动书写着责任与担当,为战胜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庄思嘉

(作者:读特记者 高向荣 通讯员 刘如梦 刘婷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