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先行示范担当书写非凡十年深圳答卷
深圳特区报记者 林捷兴 徐兴东
2022-10-16 07:42

今天,历史的指针指向一个重要而伟大的时刻——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始终对深圳殷殷关怀、谆谆厚望。10年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深圳视察,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深圳改革开放发展掌舵领航、把脉定向。

回望过去十年,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始终铭记总书记山高水长的关怀厚爱,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扛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以先行示范之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交出了一份彰显深圳担当、深圳作为、深圳贡献的十年答卷——

深圳GDP总量从首破万亿元到迈上三万亿元台阶,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前海从滩涂一片到大道纵横、高楼林立,一张白纸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深圳交通从“末梢”到“枢纽”,线路越织越密、越铺越广,“三个1000公里”骨干交通网加快构建;茅洲河从“黑臭河”蜕变为“生态河”,深圳“驯水记”为超大型城市水污染防治走出一条新路……

莲花山俯瞰。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忠 摄

非凡十年,非凡印记。

深圳这座奇迹之城,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步履不停、笃定前行,以奋力实现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历史新跨越,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发扬特区精神,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9月27日,“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京开幕。展区内,深圳元素处处可见,一张张精美的图片,一件件精巧的模型,生动展示了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目标阔步前行的成就,耀眼夺目。

“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深圳智慧”和“深圳力量”引发参观者热情点赞。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庄宇辉 李萍 何凡 摄

南海之滨,东风浩荡。42年前,党中央作出兴办经济特区重大战略部署,深圳这枚关键落子,盘活了改革开放的大棋局。

进入新时代,历史再次选择了深圳。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及全面深化前海改革开放,使深圳成为多重国家战略交汇地。

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深圳闯关夺隘一往无前,坚定扛起责任为全国发展探路先行。

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深圳的重要使命任务。2013年开始,深圳在全国率先启动商事制度改革,并以“一号改革工程”的力度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改革,迭代推出1.0“搭框架”、2.0“夯基础”、3.0“补短板”、4.0“促提升”改革举措。如今,深圳营商环境改革已步入5.0时代。良好的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活力,深圳的商事主体总量从不足100万增长至超过380万,商事主体总量和创业密度稳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重磅发布。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使命一脉相承。深圳牢记嘱托,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不断擦亮改革开放的金字招牌。

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深圳用足用好综合改革试点关键一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突破成势,推动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目前,先行示范区建设56项重点任务中,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等14项已经完成,海洋大学筹建等42项取得重大进展;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条授权事项全面落地,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18条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示范引领作用充分显现。

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立足新发展格局,深圳在内外贸、投融资、财政税务、金融创新、出入境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目前,放宽市场准入24条特别措施出台,“跨境理财通”“港澳药械通”等项目落地。去年,深圳进出口总额3.5万亿元、增长16.2%,其中出口总额连续29年居内地城市首位。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前海是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前海已然成为最浓缩最精华的核心引擎。

去年9月6日,前海迎来了“物理扩区”和“政策扩区”新机遇。一年来,前海紧抓“扩区”和“改革开放”两个重点,生机勃勃发展态势生动显现。数据显示,去年前海地区生产总值1755.67亿元,同比增长10.5%。截至今年8月,前海各部门各单位在投资、贸易、金融、法治等领域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725项,其中在全国复制推广65项。

做强创新引擎,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上午设计图纸,中午发给楼下的加工厂,下午就可以拿到设计的样品,然后晚上去调试。深圳的高效率深深地吸引了我。”在越疆科技创始人刘培超眼里,深圳拥有完善的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是高新技术创业者的天堂。

自2015年在深创业以来,刘培超带领团队专注于智能机械臂的研发,如今公司在全球桌面型机械臂市场占有率超过70%,获得知识产权870项,发明专利638项。

刘培超的故事,是深圳这片创新沃土的一个小小缩影。这座城市汇聚了2.1万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既有华为、腾讯、大疆等“领头雁”,也有英飞源、雷曼光电等专精特新“小巨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创新发展实现新跨越。

特别是近年来,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发力原始创新能力建设,面向“卡脖子”难题深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如今,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国家基因库、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扎实推进,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节点建设提速,深圳基础研究能力稳步提升。

一组数据对比作出最有力的证明。2012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3.81%,PCT国际专利申请量8024件,创新载体累计757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29万亿元。2021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5.46%,创新载体累计达3070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5170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03万亿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聚焦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深圳不断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加快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今年6月,深圳重磅发布《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提出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来产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表示:“‘20+8’政策布局几乎涵盖了世界上最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将有力支撑深圳可持续发展,助力、引领我国制造业发展。”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15016.91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个集群实现增加值达6271.64亿元,占GDP比重达41.8%,发展态势良好,在稳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足“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前不久,南山茶光-塘朗山远足径示范段正式建设完成,这标志着深圳首条山海通廊——塘朗山-大沙河-深圳湾通廊全线贯通。

在此之前,8月3日,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举行2022年第一次会议,提出要高水平建设公园城市,贯通“一脊一带二十廊”城市生态脉络,加快推进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规划建设,扎实开展城市第六立面提升专项行动,着力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40多年来,深圳城市面貌已经焕然一新,这里容纳了近2000万人口生产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提出以绣花功夫将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扎实推进宜居城市、枢纽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高密度超大型城市高品质发展新路径。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目前,深圳正在高标准实施面向2035年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下足绣花功夫把每一寸土地用好管好。构建“一核多心网络化”城市空间体系,深圳加快建设香蜜湖新金融中心、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和前海国际化城市新中心等重点片区,并在片区间建立高效交通系统。国庆节前,桂庙路快速化改造(一期)工程双向隧道通车,实现福田中心区与前海新中心快速联通。今年,深圳还将有4条地铁建成通车,届时地铁运营网络里程将超过500公里。与此同时,深圳机场三跑道加快建设,盐田港东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未来深圳将建立海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畅通深圳、连通湾区、链接全球。

水、电、气等是城市运行的生命线。深圳全面推进燃气“瓶改管”, 积极推动藏东南清洁电东送,加快建设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近期,华润小漠电3号、4号机组工程开工,建成投产后每年将新增发电量105亿千瓦时以上,在保障粤港澳大湾区能源安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

一流的城市,不仅要有一流的基础设施,更要有一流的治理能力。

智治,是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深圳不断推进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动政府治理“一网统管”,加快政府运行“一网协同”,推动更多政务服务“免证办”、更多惠企政策“免审即享”。现在“i深圳”、“深i企”已成为市民、企业日常必备,注册用户分别超过了1600万、200万。

法治,是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深圳全面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推动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平安建设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等立法,运用法治思维方式破解城市治理顽症难题。

共治,是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机制。深圳持续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引导更多社会组织、志愿者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如今,社区、城中村面貌和治理水平显著提升,道路更加干净整洁、车辆停放更加规范,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居全国前列,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新生态圈”悄然形成。

发力公共服务,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2021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8万元、增长8.2%,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升至2360元/月、1300元/月。手头更充裕,生活更舒心。深圳这座高速发展的城市,正不断将改革开放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让越来越多人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运动健身的需求日益增长。深圳加快推进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构建“一网统管、一键预约”体育场馆预约平台,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和社会体育场馆双向开放。截止到今年6月份,系统总订单量约118万宗,累计入场锻炼人数近275万人次。

深具“理工男”气质的深圳,也越来越有“文化范儿”。这座“图书馆之城”共有各类公共图书馆(室)、自助图书馆合计1012个,现有博物馆49座,南头古城、大鹏所城等“十大特色文化街区”推进改造提升,深圳歌剧院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设计方案已全部出炉,一批世界级公共文化地标呼之欲出。

近年来,一批新的文化地标在鹏城大地拔地而起。图为盐田区灯塔图书馆。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杨少昆 摄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切口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奋力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围绕“住有宜居”,深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出台发展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的政策措施,率先建立二手房成交参考价发布机制,同时加大土地供应力度,加快建设筹集公共住房,努力让新市民、年轻人等群体在深圳安居乐业、安心发展。

围绕“幼有善育、学有优教”,深圳打响基础教育百万学位建设攻坚战,仅2022年一年全市计划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校178所,坪山、光明、龙岗和深汕高中园加快建设,全年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0万个。高等教育发展也取得跨越式发展,截至目前,深圳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4所,在校学生14.52万人。南方科技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数学学科是双一流建设学科。

围绕“病有良医”,深圳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深圳,坚持医疗、医保、医药、医教“四医联动”,健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护人员发展、卫生健康经费保障4个体系。深圳三甲医院数量增加到30家,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南方分中心正式落户深圳。截止到2021年底,冠心病等52种疾病门站费用纳入医保统筹基金报销,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在定点医院实现全覆盖。

风劲帆满海天阔,奋楫潮头逐浪高。

“深圳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高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新时代党中央赋予深圳的历史使命。”

新的征程,新的答卷。勇立潮头,踏浪前行。

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深圳将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原标题《以先行示范担当书写非凡十年深圳答卷》)

见习编辑 陈丽玲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桂桐 郑蔚珩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林捷兴 徐兴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