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线|90后医生剪寸头,70后党员冲在重症最前线

读特记者 赵鸿飞 通讯员 王苏琦
2020-02-07 15:55
摘要

钟志成发了个朋友圈,展示“为了表达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尊重”而量身打造的寸头,医院小伙伴纷纷点赞,表示新发型很衬他的衣着(防护服)。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深圳大学总医院从第一批开设发热门诊的医院,成为深圳市接收核酸转阴病人的“第二病区”,始终奋战在抗疫一线,涌现出不少有笑、有泪、勇敢、坚持的真实故事。

我必须冲在最前面

宋志   70后,ICU 副主任

大年三十晚上,宋志和科室同事一起在医院吃了年夜饭。大年初一,他接到通知,深圳市卫健委抽调了重点医院的十多位重症医学专家成立专家组,支援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救治工作,自己名列其中。宋志收拾了几件衣服,跟家人简单告别,就匆匆赶往该院报到,从那天起,他与家人隔离,封闭工作至今。“坚决服从命令,打赢这场仗!”作为一名有着近20年军龄的退役军人,宋志更知道其中的含义。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是此次疫情的定点收治医院,ICU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危重症病例救治区域,全市防控第一线的重中之重,也是这场人类与病毒搏命战斗的焦土之地。“我是科室党支部书记和科室带头人,重症医学我的经验够,我必须冲在最前面。”宋志对这次抽调义无反顾。目前,他和重症专家组一起,每天要换上二级防护服进入病房查看病人多次,之后对每一例患者的最新情况进行讨论、制定救治方案。此外,他们还要负责编写和修改深圳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治的专家共识,以及跟进最新临床进展。

宋志也时刻惦记和关注着深大总医院ICU的工作,提前研判和部署下一步的临床工作,为医院的防控工作尽一份力。每天都有新的压力和挑战,宋志坚定地走在“逆行者”的路上。

亲手捕捉病毒的人

唐龙秀   80后,儿科主管护师

有着18年工作经验的主管护师唐龙秀,在儿科门诊的治疗中心负责样本采集,例如动静脉采血、雾化、咽拭子采样等。在这次疫情爆发后,她的工作中增加了至关重要的一项,负责14岁以下儿童患者的新型冠状病毒采样。

大年初四那天,有个从武汉回来的小女孩发烧、咳嗽,到发热门诊看病,唐龙秀和儿科的刘凯医生前往支援。4岁的小女孩之前没去过医院,害怕得哭了,家长也紧张,唐龙秀和同事一边安抚,一边按照流程,采血、采样、喂药、监测体温,在隔离病房整整呆了三个小时才处理完。这是唐龙秀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高危患者,她说,脱下防护服后,背后全都湿透了。

唐龙秀过年没有回家,在铁路部门工作的先生也留在了深圳,老家的父母、孩子和姐姐们轮流跟她视频,全家都说支持她。父亲在微信上说“有你这样的女儿,我和你妈感到骄傲和自豪”,姐姐说“向你和前线所有战士致敬”,妹妹说“等疫情过了我就给你寄酱板鸭哈”。

当大家都戴着口罩互相保持距离时,唐龙秀却每天都要近距离面对张大嘴巴的高危患者。为了让亲友安心,2月3日,她专门去验了血,告诉家人和同事们她的结果一切正常,让大家安心,她会继续坚守岗位。

女朋友给我理了个寸头

钟志成   90后,呼吸内科住院医师

钟志成是最早去支援发热门诊的呼吸内科医生。年初二,他结束了呼吸内科最后一个班。年初四一早,前往发热门诊报到。从此开始了两班倒,早班8:00-5:30,晚班5:30-8:00,中间休息一次,四小时消耗一套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穿脱装备平均要花20分钟,体力还行,就是耳朵、鼻子都挺疼。

为了工作方便,钟志成打算换发型,可理发店都关门了,于是网购了推子,由女朋友亲自动手,曾在医院新年晚会上飞扬的韩式刘海就这么没了。钟志成发了个朋友圈,展示“为了表达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尊重”而量身打造的寸头,医院小伙伴纷纷点赞,表示新发型很衬他的衣着(防护服)。

钟志成的女朋友张天娇是呼吸内科的护士,日常并肩的战友,这次共同面对凶猛的疫情,两个人虽在同一个医院,却也难得见面。2月3日,父母从东莞来看他,专程带了一罐广东人最看重的老火汤——淮山炖乌鸡,他让父母把汤放在停车场的地上,看着父母走远了,他才过去拿。汤还是热的。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

(作者:读特记者 赵鸿飞 通讯员 王苏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