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春节比以往来得更早一些。
元旦刚过,孩子开始期末考,各单位开始年终总结,情侣们开始谋划着在“20200202”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日子“拉埋天窗”……
猝不及防的除了狗粮,还有疫情。1月19日,结束了计划了大半年的日本滑雪之旅,早班飞机返深。当晚,国家卫健委便正式通报疫情。行李里塞满了在日本买的各种可爱纪念品,唯独没有买口罩。
这是我在回程飞机上拍到的富士山,让大家感受一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日本,在此次疫情中日本的无私援助让很多中国人为之点赞
口罩成了最抢手的年货
1月20日身边还没有朋友佩戴口罩,1月21日口罩已开始成为紧俏商品,我通过网络代购了两盒日本医用口罩,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厚着脸皮向朋友讨要了10个医用口罩。
1月22日,收到口罩的一刹那,真有一种大冬天收到羽绒服的温暖和感动。
但家里加上妈妈、婆婆共6口人,10个口罩还不够用两天。
买口罩成了当务之急。自诩连酱油也网购的我第一时间浏览阿里药房和京东药房,口罩都已脱销。突然,微信上刷到女儿同学的妈妈在惠州找到一批货源,1元1个,但要2000个起购。“2000个?用到猴年马月啊……”要是时间倒流,我肯定要收回这句话,因为多买一点,自己用不了,还可以送亲友。
1月24日(大年三十)我女儿同学家阳台堆满了帮大家团购的口罩,感谢这位妈妈的热心帮助
春节还没到,口罩已成了鼠年最抢手的年货。
最终我拼了200个,基本保证了家庭所需,后来也为身边朋友“江湖救急”。
眼看疫情越来越严重,原本在酒楼预订年夜饭的我开始发怵,到酒楼吃饭是不是太危险了?思前想后终于在大年三十早上决定从酒楼打包回家。吃着第一次打包回家的年夜饭,举起酒杯只想说“祝大家健康!”
口罩成了刚需品
人在家里宅,病例天天涨。1月26日(大年初二),广东省发布严格防疫通告,决定在公共场所实施佩戴口罩的控制措施。
口罩不仅是抢手货,还变成了刚需。
一时间整个朋友圈都开始卖口罩,卖衣服的在卖口罩,卖面膜的在卖口罩,做物流的也在卖口罩。公司群、同学群、闺蜜群、健身群……都变成防疫物资的交流群,哪里有口罩卖、哪里可以买到75%消毒酒精、哪里有消毒水……信息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但经常往往晚了半小时,口罩就被抢完了。
有一位在龙华区工作的朋友D在某购物平台上预约KN95口罩3个装,购买成功后,后台人员给她发来这样一条消息:美女,恭喜你抢到了!XX后台数据显示 :全国有50万人同时在抢这1500组口罩,这个几率就像参加高考,你买到了就等于被清华录取了。这个几率都买到口罩,建议明天下单一 注福利彩票!
这个春节实在太“魔幻”,买口罩能与上清华相提并论。好几个夜晚醒来看到手机信息,都发出“What?”诧异,眼睛一闭一睁,篮球巨星科比走了;眼睛一闭一睁,成都地震了;眼睛一闭一睁,双黄连脱销了……
口罩供应紧张,逼得每个主妇都成了“居里夫人”,居在家里想尽各种办法循环利用口罩,有蒸煮消毒的,有暴晒消毒的,有喷洒酒精消毒的……实验有风险,让很多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广州同学X的同事尝试隔水蒸煮口罩消毒,结果口罩蒸化了……
专家建议,一次性口罩最好每4小时更换,但是如果你只是出门倒个垃圾、买个菜,是可以多次使用的。
相比纠结口罩的使用时间,使用方法同样重要,爱戴口罩的日本人告诉我们,戴口罩时应该先对折,这样才能让金属条贴合鼻梁,同时口罩底部需要下拉,完全盖住下巴。如果你戴好口罩后呼气,口罩会鼓起来便证明戴好了。
口罩是自我保护的“武器”
由于防疫抗疫的需要,整个春节深圳商报没有停刊,读创更是24小时持续更新,我们的同事每天都在一线,口罩消耗量大增。1月28日,我们跑医疗线记者的口罩库存已亮红灯,家中还有余粮的我马上顺丰快递了50个给她,跑医疗线的摄影记者也告急,我也送出了部分。自己曾有7年跑医疗线的经历,甚至疫情来临之时,医疗线记者就是报社的“顶梁柱”,所以他们的供应首要保证。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这几天刷屏的宁波男子出门买菜未戴口罩15秒被感染,让我们更加明白到口罩就是我们每个人自我保护的“武器”。即使最“不济”的棉纱口罩也能阻隔80%病菌,戴了总比不戴强,当然最好个人防护的是医用外科口罩,有效阻隔病菌,又不会太闷,N95还是留给一线医护人员吧!
闺蜜M的孩子即将启程赴上海工作,但家里没有口罩了,只好求助在香港开药房的好友,她说,如果不是为了买口罩她真不知道香港还有一个叫“长沙湾”的地方,“拿到时我快哭了——好大一包啊!顿时感到这下有救了。”她离开香港时,香港特首在开记者会,记者问市面口罩买到800元一盒,问她解决方法。无线电视台也在报道,有口罩被盗。此时怀揣大包口罩的闺蜜堪比巨富,她儿子不断通过微信提醒她路上小心。
深圳口罩供应也非常吃紧,药店纷纷拉起了“口罩群”,随时通知到货。住在福田的H本打算把家中多出的口罩快递给好友P,结果快递员表示愿意出高价收购她的口罩,H担心口罩会被私吞,只好把口罩原封带回家,通知P自己到家取口罩。
口罩提醒我们“非典”并不遥远
非常时期,口罩就是“硬通货”,易惹来了垂涎的“贼人”。2月6日,云南省大理市卫健委发文“征用”一批顺丰快递正在运输的口罩的消息,这其中不仅有重庆市的口罩,还有疫情重灾区湖北省黄石市的口罩。要知道同一时间,大理确诊病例只有7例,重庆确诊376例,而黄石确诊509例。这种做法堪比“要从此路过留下买路钱”的强盗!
非常时期,口罩就是“计时器”,图片、视频一看有没有口罩,就知道是不是现在拍摄的。
非常时期,口罩就像记忆的“电门”,提醒我们“非典”并不遥远。广州的表弟准备上班,翻箱倒柜找口罩,从家里翻出了“广药”医用口罩,一看生产日期是2003年1月28日,这不正是“非典”时期吗?那时无纺布口罩不多,我们戴的多数是厚厚的棉纱口罩。
广州表弟家中找出的2003年“非典”时期的口罩
2月1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某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出2019-nCoV核酸(新型冠状病毒)阳性,提示了 “粪口传播”的可能性。我的记忆“电门”再次接通,2003年“非典”时期香港淘大花园300多个病例就是被粪便传播感染,下水道是病毒散播的主要途径。当时电视上每天让大家用1:99漂白水每天拖地,拖完地还要把1:99漂白水倒入下水道。
2月3日,广州市疾控中心通过对确诊患者居住外环境的监测、检查中发现,一名患者铁门门把手上出现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踪迹。我的记忆“电门”又再接通,2003年“非典”时期,时任香港特首董建华的太太每次出现在新闻上都叮嘱大家“洗手洗手洗手”。现在回想起来,这简单的6个字包含着多少叮咛与爱护。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可人却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别说我们普通人,连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在回想起自己感染经过时,也说到自己当时没有戴护目镜,可能通过眼睛球结膜感染。
所以,原谅自己的“健忘”,保持心情愉悦,多运动、勤洗手、做好家居环境卫生,每个人管好自己,就是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
女儿画的“科学防疫”图
广东2号“口罩令”已正式执行,明确了需要佩戴口罩的公共场所和个人独处、自己开车或独自到公元散步等感染风险较低时,不需要佩戴口罩。说时迟那时快,闺蜜群里又开始了第二波团购口罩,为了即将到来的上班做准备,我1月22日订购的同一品牌一款口罩,已涨到2.5元1个;独立包装的医用口罩更涨到4、5元1个。
2月5日广东颁发了2号“口罩令”,超市和农贸市场都列为必须佩戴口罩场所。这是2月6日深圳市大梅沙一超市门口张贴的提示
这几天陆续收到防疫物资企业提前复工的消息,深圳市市场监管局透露,已发动企业开展海外采购,深圳市南北医药有限公司从韩国和马来西亚采购的400万个口罩将在本周内空运深圳,缓解深圳口罩难买的问题。
相信 一“罩”难求的2020年会过去的……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