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电脑能比你更了解人的真心吗?如今,商汤的人脸识别精确度已经高达99.15%,甚至比一个熟练的银行职员还要准确。已接入这一技术的天机大数据风控系统可以10秒钟自动识别坏人,10分钟实现放款,比人工审核的放款成本降低了30%。而类似的智能机器人、VR、生物验证技术等纯科技在金融方面的应用正在越来越广,甚至已经成为金融革命的引导者。
10月27日,汇聚了全行业顶尖风控官的“第二届普惠金融CRO全球峰会”在北京召开,吸引了上千位来自银行、小贷公司、互联网公司、征信机构、技术商等普惠金融产业链上下游的首席风控官(CRO)与会。面对金融科技发展新趋势,计葵生、俞勇、胡本立等40位金融大咖认为,科技不是负能量,是金融未来的引导力,将让“贷款越来越聪明”。
“之前的互联网金融更像是金融业务科技化的一个阶段”。与会的互金行业代表认为,与万亿P2P规模相比,更值得关注的市场进步是便捷支付、数据化风控、互联网和移动获客、零售金融的数字化创新、以及电商衍生出金融服务的业务,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人们可以在菜市场进行手机支付,可以随时随地提交金融需求,可以分期付款购买手机,以及虚拟信用卡的使用……这都是金融与科技融合的结果。
“中国金融科技已经过萌芽期,进入探索阶段。”峰会主办方融360的CEO叶大清表示,技术进步,数据的开放、整合,两者是金融科技发展的驱动力。大数据和机器学习、人脸识别等技术逐渐成熟,最近三年开始在金融行业大规模应用。在基础研究层面,中国同美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技术在金融科技的应用层面,中国已经超过美国。特别是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是小微群体,借款金额一般是几千块钱,通过人工进行审核难以覆盖成本,未来数字普惠金融的趋势是用智能化的风控模型逐步替代人工决策。
陆金所联席董事长兼CEO计葵生也认为,“中国将有机会引领全球互联网金融发展”。他认为,大批量中产阶级财富日益增长,理财需求旺盛;传统的资本分配模式依旧相对集中,给数字化零售创造了超越机会;中国人口对新兴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更开放,国内智能手机、支付、电子商务已经在世界领先。此外,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对互联网金融相对开放,利好行业发展。
前世界银行首席技术官胡本立认为,普惠金融的挑战是“目标群体广,需求交叉”,需要权衡和平衡多种考虑、优化综合决策。普惠金融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为利用最先进的技术为最困难的群体服务带来希望和可能。
“随便找一张图片,通过人的姿势距离、互动和倾斜度可以判断这两个人的关系。主导、友善、依赖、信任、温暖等各种各样的关系可以算出来。如果合影中的一个人信用度很高,你跟他有一个很亲密的关系,你的信用度也增加了。” 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商汤联合创始人汤晓鸥表示,目前人脸识别技术的识别精准度超过了99%,比肉眼更精准。人脸识别技术不仅对于互联网金融公司做远程开户非常重要,而且可以辅助征信。
“这就好比在信贷员的电脑后面藏了一个机器人。目前这种人工+智能的方式,可以实现最快10分钟放款,10秒钟拒绝。” 叶大清说,当积累足够多经验后,“天机”有望独立审批,甚至比99%的人类审批员都要聪明。最大优势是,这个机器人已经学习并掌握了融360平台五年中积累的3000万人信贷申请的历史数据。而一个信贷经理一年最多审批一万笔贷款,一辈子也不过积累几十万笔贷款的经验。
编辑 白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