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论见 | 媒体变革时代新闻评论专栏的突围路径 ——以荆州日报《荆州观察》为例
2021-06-24 18:12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叶俊   柳红霞

新闻要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需要写好新闻、做好评论。荆州日报社精心打造的评论专栏《荆州观察》,通过开门办报、办栏的方式,表达党报的声音,体现党的意志,传达民众诉求,是一次很好的强化新闻评论版块的尝试,为信息时代新闻专栏尤其是评论专栏的创建和品牌打造,提供了现实蓝本。

【关键词】新闻评论  荆州日报  党报  舆论

一、坚持目标导向,打造评论名栏

过去,评论是新闻报道的辅助部分,主要起到深化阅读的作用;现在,随着网络和自媒体的兴起,信息流通速度越来越快,同质化新闻信息越来越多。建设性、理性解读新闻事件和大众关注焦点的评论文章已经成为各媒体新的竞争领域,受众对评论的阅读需求、阅读期待更强,评论成了一种社会期待,其发挥的功能越来越强。

荆州日报社瞄准这一时机,以打造新闻评论名栏为目标,推出了《荆州观察》新闻评论专栏。

明确设栏目标。荆州日报社旗下《荆州日报》《荆州晚报》自创刊以来,一直都比较重视新闻评论版块。自2016年开启融媒体改革以来,荆州日报社成立了文化评论部,组建了文化评论专班,尝试推出过《荆州观察》《荆州论坛》《荆江评论》《荆晚杂谈》等数个评论栏目,并有不少作品获荆州新闻奖、湖北市州报新闻奖、湖北新闻奖,积累了丰富的评论采写、编辑经验,积攒了较高素质的评论员队伍。2020年,荆报文化评论部顺应媒体发展潮流、响应报社领导要求,明确提出打造“地方新闻评论名专栏”、争创省级乃至“中国新闻名专栏”的目标。

精心筹备改版。2020年年初,报社大胆尝试归并整合已有栏目,重新改版打造《荆州观察》。根据读者所急所想所盼所愿,回应社会关切,采取“点单式”问卷调查、精心准备,反复征求读者代表意见,按照“需要什么推什么、缺少什么做什么”的原则,精心挑选点单内容中与报社改革发展大局、荆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需要匹配度高的“答卷”,进行梳理、吸收。近半年时间里,从筹备改版到调研论证,从整合栏目到征求意见,立志使《荆州观察》脱胎换骨、“破局”出新。

重塑评论专栏。2020年9月,整合荆州日报和荆州晚报《荆州论坛》《荆江评论》《荆晚杂谈》等零散评论栏目,盛装打造的《荆州观察》评论专栏重新与读者见面。改版后的《荆州观察》评论专栏定位为荆州市委机关报《荆州日报》一版常设栏目,每日一评,注重加大思想理论评论的分量,聚焦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弘扬社会正气,表达党报的声音,体现党的意志,传达民众诉求。

《荆州观察》评论专栏改版以来,《荆州日报》每日至少推出一篇评论,至今已推出近300余篇评论,除获得相关新闻奖以外,其中多篇评论还得到荆州市委市政府、湖北省环保督察组和相关部委办局肯定。

二、坚持问题导向,集聚评论力量

党报上的时政评论文章,主要有社论、评论员文章和署名文章三大类,其中署名文章中又分个人署名和集体署名,而集体署名一般都是超大型时政评论文章。作为地级市主流媒体,《荆州日报》虽极少涉猎超大型时政评论文章,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种评论文章基本上都有呈现。《荆州观察》评论专栏改版搭建好了平台,谁来“唱戏”?荆州日报社以问题为导向,内外联动、开门办报,迅速搭建起高水平的评论队伍,为评论栏目保持鲜活性和旺盛生命力,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练强内功,高举旗帜。依托荆报文评部现有力量,撰写重磅评论,旗帜鲜明引导社会舆论、引领方向。一方面,对于一些原则性的、大是大非的问题,及时介入、及时发声,体现主流舆论的中气和底气;另一方面,在突发事件、重大灾情、重大主题活动中,适时推出相应的评论,充分发挥评论的功能来树信心、鼓干劲,明真相、促和谐,传播理性、传递大爱。相比一般言论而言,重磅评论大多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展开,不仅要保证有力度、有深度,而且每篇文章都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着笔。

巧借外力,扶持品牌。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评论写作,巧妙地采用“借力打力”的方式,以精髓孕育新秀、借外力支援团队,将知名评论员及其作品推向读者,依托其人气打响评论专栏品牌,积累口碑。一是依托原有的《荆州论坛》《荆江评论》《荆晚杂谈》等评论栏目的作者队伍及QQ群,定期发布选题“布置作业”;二是借助荆州市社科联、文联、作协、科协、政研室等社科综合“智库”力量,建立“特约评论员”微信群,定期征集评论;三是向诸如法律、经济等行业专业人士、特定对象约稿。此外,自由撰稿者也可自选话题撰写评论,通过自由来稿的途径,由荆报文评部、副总编、总编逐层把关、审核后择优编发。

内外联动,开门办报。集中全社智慧,尝试开放式的办报办栏模式,集思广益想选题、约作者、做编辑,既苦练内功,也争取、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同时,成立《荆州观察》编审团队,由总编、副总编挂帅,在评论方向上聚焦荆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聚焦当前重大部署、聚焦经济发展重点领域、聚焦民生热点,坚持策划在先、观点致胜,每期参与、每稿详思细审,持续增强策划的系统性、栏目的计划性、选题的时效性,强化文章的视觉冲击力。

三、坚持效果导向,打造评论高地

做有思想的媒体,必须做强新闻评论。但是,荆州日报作为地市级媒体,财力、人力、物力均十分有限,每日一评的评论,质量如何保证?评论员队伍的素质如何保证?评论员文章的选题、角度以及编发的时机,由谁来把握?如何确保传播效果,凸显文章价值?

编读渗透,强化评论选题。编辑,是编者、评论员,也是读者;特约评论员,是评论撰写者,也是普通读者。编辑通过特约评论员,可以了解读者在想什么,关心什么,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呼声,追求什么;而特约评论员则可通过编辑,了解市里正在发生什么大事要事,需要什么样的观点和角度。如此,通过编读往来、互动和渗透,选好话题、选好评论的角度及在事件发生后的恰当时机推出言论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广泛覆盖,开展全媒体推送。坚持集中推送和常态化推送同步推进,线上线下同时开展。打通荆州日报社旗下报纸、两微一端壁垒,充分发挥荆州融媒体中心作用,打造《荆州观察》推送矩阵。在荆州日报微信公众号、微博、荆州日报客户端及荆州发布分别开设《荆州观察》专栏,评论文章见报后,第一时间通过上述推送矩阵立体化推出,不断扩大文章受众覆盖面。

精准发力,探索“点单式”推送。发掘新媒体数据库“算法”技巧,根据读者阅读习惯,采取“点单式”推送。尝试依托大数据,按照读者尤其是指端读者“需要什么推什么、关注什么推什么”的原则,精细划分内容、精准推送内容,进行点单推送。目前,荆州日报社已经做过几次“点单式”推送,精心挑选与点单内容匹配度高的新闻产品,满足不同读者关注的话题、观点,持续推动《荆州观察》品牌深入人心,既有高度,又接地气。

有的放矢,加强分众化推送。打通新媒体文章推送的“最后一公里”,针对不同受众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推送。政务、民生、经济、文化、法律……不同的读者因其不同的工作、生活经历,而选择不同的关注点。针对不同受众群体活化推送方法,转变推送形式,开展群体推送、官媒推送,使《荆州观察》评论在不同受众中落地开花、开枝散叶。比如,面向荆州市纪监委官微“荆州清风”推送与纪检监察机关有关的评论,面向共青团官微“青春荆州”推送与青年相关的观点,均是借助不同的群体及其官微实现分众化推送。此外,近年来,荆州日报社还在上级部门的主导下,尝试过打破媒介壁垒的跨媒体分众化传播,收到较好反响。

四、结语:众声喧哗中亟须精耕“两端”,敲响“定音鼓”

新闻不死,评论不息。无论融媒体、自媒体时代传媒业如何发展,无论新技术应用于传媒之迭代如何迅猛,评论永远是凌驾于新闻之上的思想精华,也是传统媒体尤其是党报强有力的新闻资本。

《荆州日报》评论专栏《荆州观察》盛装起航,正是试图从做大做强传统纸媒的这一传统优势产品入手,进一步巩固其传媒地位,让传统纸媒尤其是党报发挥出强大的优势动能的一种尝试。

媒体的变革与发展,从来都与时代大潮同行,与技术创新同行,更与受众的需求时刻同步。当人人都有手机发资讯的时候,专业文字记者的观点更因权威而显得弥足珍贵。因此,作为党媒的主流媒体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围绕重大主题,发出主流声音,弘扬核心价值。这是《荆州日报》作为地市级党报的历史使命,也是《荆州观察》孜孜以求的不断尝试。《荆州日报》评论专栏《荆州观察》的成功启示我们:在信息过剩、精品缺失的年代,更需党报的专业精神、专业素养、专业观点,引领党报采编团队在“为什么”和“怎么样”两端精耕细作,使之成为观点纸、深度纸、权威纸,成为众说纷纭中的定音鼓、舆论攻坚中的主战队。

作者叶俊系荆州日报社文化评论部编辑、评论员    柳红霞系荆州日报社文化评论部主任

编辑 刁瑜文  审读 李 诚  审核 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