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补”是好,但谨防生活误区

记者 李亚男
2016-10-21 01:57
摘要

近年来,随着健康观念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市民热衷家庭养生,保健食品、家用医疗器械等大受追捧。针对市民群众存在的误区,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南山局医疗器械监管科摘取了部分知识,帮助消费者走出误区。

近年来,随着健康观念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市民热衷家庭养生,保健食品、家用医疗器械等大受追捧。针对市民群众存在的误区,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南山局医疗器械监管科摘取了部分知识,帮助消费者走出误区。

保健食品不能胡乱吃

每到秋冬季节,人们都格外重视养生保健。目前从市场上看,各类保健食品进入旺销季节,如何选购也成了不少家庭特别是中老年消费者关心的事情。由于保健食品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加之一些经营者虚假夸大宣传,近年来也成为消费者特别是老年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广大市民,特别是老年消费者选购保健食品时注意:

1、查阅保健食品标签信息。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保健食品声称保健功能,应当具有科学依据,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应当真实,与注册或者备案的内容相一致,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保健食品的功能和成分应当与标签、说明书相一致。

2、查询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保健食品必须具有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及“食健字”批准文号等。购买保健食品,要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或原卫生部批准的保健食品批准文号。随着最新的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的出台,未来也出现新格式的保健食品注册号与备案号。消费者在选购保健食品时,要注意检查保健食品包装上是否有保健食品标志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是否注明生产企业名称及其生产许可证号。在购买之前,一定要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进行查询。

3、 警惕各种变相营销形式。近年来,以会议营销方式销售保健食品的经营行为日益增多,部分不法经营者为了赚取高额利润,利用虚假宣传等非法手段,以中老年人为销售对象进行非法营销,引发较多消费投诉,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与监管的难点。建议广大消费者尽量多从权威渠道学习保健食品相关知识,了解选购不同种类保健食品的注意事项,警惕各种以养生讲座、邀请旅游等形式推销保健食品的行为。

4、 按需购买食用不要过量。医学上讲究“对症下药”,养生保健同样如此。保健食品按其功能大致可分为增强免疫力、缓解疲劳、辅助降血压、辅助降血糖、辅助降血脂、改善睡眠、减肥、促进消化等类型。一些消费者往往认为保健食品吃得多,身体必然棒。其实,保健食品虽好,也要遵循适度原则。此外,保健食品中通常会含有滋补成分和补益中药成分,很可能与某些中西药成分存在配伍禁忌。如果将配伍禁忌的保健食品同中西药共同服用,不但不利于保健食品自身的作用的发挥,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中西药疗效,甚至对人体产生伤害。所以消费者应根据自己或家人的体质状况,选择最适合的产品,不要盲目食用,必要时可咨询医生、营养师等专业人士的意见。

5、 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物。目前,很多老年消费者过于依赖保健食品,误以为食用保健食品可以代替药物治疗疾病。需要提醒消费者的是,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替代药品进行疾病治疗。无论是多么好的保健食品,都不能替代药物对疾病有治疗效果。不仅如此,一些保健食品还有适宜人群和特殊使用条件限制,尤其对于身患疾病的消费者,切勿讳病忌医,切勿以食代医,不当食用易引发不良后果。消费者要看清批准文号,如果是“食健字”,而广告和宣传又称其具有治疗疾病的功效,那就属于虚假宣传。

6、 保留证据依法主动维权。建议消费者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保健食品,同时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主动向商家索取购物小票、购物发票等购物凭证。通过各类新型网络渠道购买时要注意查看商家是否有食品经营许可证等合法资质,并留存购物痕迹,保留证据,以备不时之需。当发现所购买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或是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要及时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投诉反映,依法主动、有理有据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温馨提示

发现保健食品有质量问题,可及时拨打12331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投诉举报。

见习编辑 Lisa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