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后,沪深股市迎来了开门红。特别是上证综指全周日日收阳,如果算上节前表现,日K线已是连拉7阳。这是自去年6月15日摸高5178.19点高点以来,该指数第三次创下的连阳最高记录。两市成交也有所放大,日交易量在4000亿以上。
相对节前的低迷,行情的确有了一点起色。但是,总体上看,A股横盘僵局一下子还很难打破。五个交易日中,除了周一各大股指拉升的势头较为明显之外,其余4天,大盘再度陷入窄幅整理之中。上证综指周三振幅0.38%,更是创下了14年来的新低,周四0.40%也在次低水平。
与以往不同的还有,除了债转股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可持续的热点。大多数股票都是“一日游”行情,中小投资者很难适从。打新靠运气,买股也靠运气,买到能趋势性上涨的股票就像中六合彩,一些久经沙场的老手都被整得没了脾气。
今年以来的存量博弈,以题材为主的结构行情,一直担当维持市场热度的重担。7月26日被深交所重点点名的五大题材:“虚拟现实”、“石墨烯”、“人工智能”、“PE+上市公司”、资本系或合伙企业入主上市公司,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代表,在这类题材的驱动下,诞生了一批涨幅巨大的牛股,不少个股股价甚至创出了历史新高。
7月份以来,两大交易所加强了异动股票的监管,通过临停和对个股人盯人监控,题材股炒作明显被遏制。8月份,在举牌概念的带动下,市场掀起一轮价值发现行情,上证综指重新拉回3000点。期间一些上半年火爆的热点,多次想重温旧梦,但没能得到投资者积极响应。举牌概念尽管此起彼伏,但在强监管的背景下,大资金运作始终有所顾虑,而且,相关的股票还会遇到价值天花板,想象空间相对有限,较难形成扩散效应。
所以,8月中下旬以来,指数波幅收窄,出现千股横盘的现象,与监管趋严之下的题材炒作逐步衰竭有密切关联。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作为国内市场两大主要投资主体,一般情况下,前者以中长线资产配置为主,需要考量国内外经济的走势和上市公司基本面情况等基础变量,而后者则以市场是否可以出现好的赚钱效应为前提。
目前国际经济动荡不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存,而上市公司整体经营情况欠佳。特别是监管层强监管还在继续加码,证券市场的改革不断深化,包括注册制在内的各项改革举措推出依然在预期之中,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沪伦通等对外开放格局已成,国内股市整体估值水平仍然存在向下的引力。作为机构投资者,包括市场期待的养老金加快入市,在各种因素尚未明朗之前,一切只能是美好的期盼。
纠正脱实向虚自娱自乐,题材股炒作压制还会持续。如果缺乏热点,形成不了赚钱效应,将直接将导致中小投资这参与热情的降低。据中登公司的数据显示,截止8月底,A股空仓者数量超过6000万,超过总投资人数的一半以上。行情缺乏方向,同时为了规避市场监管,参与场内博弈的市场主力也在改变打法。9月以来,以激烈的“热点搏杀”为代表的主动交易逐渐淡出投资者视线,高度组织化的A股“T+0” 被动式交易策略理念操盘团队开始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悄然兴起。这种方式如若盛行开来,对个股高抛低吸,高频割韭菜,股价的波动还会继续收窄,普通投资者生存的环境更加严峻,连赚点小钱的权利都在被剥夺。
当然,目前有两种比较明显的力量还长继续维持市场一定活跃度。其一是监管层引导市场,实现政策意图。无论是新股发行,还是近期配合国家脱虚向实的政策实施,证监会和两大交易所在相关热点的上可能会放松管制,如近期的PPP、债转股应在积极推动之列。其二是上市公司再融资需求巨大,大股东限售股的减持的任务繁重,部分上市公司有改善基本面的刚需,同时也不排除公司与主力机构合谋对股价形成支持。
作为中小投资者,在指数横盘僵局没有明确打破之前,需要进一步降低收益预期,在具体操作中,面对市场主力“T+0”的新玩法,逢低吸纳,见好就收就显得更为重要。选股方向需要紧跟政策热点,PPP、债转股有继续挖掘的潜力。
编辑 姿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