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陷阱》的姊妹篇《隐秘战争》正式出版,和前者颇为个人化的叙述相比,后者拥有更强的逻辑性和学理性,揭示出一个“政府——法律界——情报界”的共犯结构。他们将司法和长臂管辖当作武器,为美国企业和美国利益在全球的扩张扫清障碍。读完顿感,这究竟是隐秘战争,还是赤裸裸的公开战争?
《隐秘战争:美国长臂管辖如何成为经济战的新武器》
[法]阿里·拉伊迪 著
法意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8月版
美国如何在玩经济战?
随着战争成为一种不经济、不现实、不合法的选项之后,“经济战”正在成为一种替代的选择,而美国更是个中高手。美国经济战不是依靠某部法律,而是一个复杂的“体制”,这里包括美国的司法部门、律师集团、情报机构等等,他们让任何试图抵抗的行为都看起来十分脆弱。
在笔者看来,美国的经济战包括以下几个流程:第一,目标选择。并不是所有企业都会进入美国的法眼,美国所盯上的都是各国的优势产业和战略行业,通过罚款或兼并的方式,转化为美国企业的竞争优势。第二,罗织罪名。这一点更是十分荒诞,只要你与美国产生了任何一点关系,美国就认为它对你具有管辖权,包括使用美元和美国的邮箱地址。而美国也会通过“高额悬赏”的方式,鼓励企业的内部告发。“水至清则无鱼”,任何企业都难免存在一些问题,美国会敏锐地抓住这些小问题,越抓越大,最后给企业以致命打击。第三,司法介入。接下来,美国的司法体系就会介入对公司的调查,一些所谓的“公正”律师事务所就会开始对公司的内部审计,这个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公司内部的情报和机密。虽然律师们具有自己的职业道德,但很大一部分机密会进到美国情报部门的办公桌上,构成进一步要挟的“黑材料”。第四,威逼利诱。如果你愿意花钱消灾,美国方面可以就此冻结调查;但如果拒不就范,美国会把罚金额度越提越高,把公司弄到破产。这些罚款顺利地转化为了美国政府的财政收入,而目标企业也会选择与美企合并以维持生存,美国借此一箭双雕,空手套白狼。
因此,美国发动经济战的目标就十分清楚了:第一是帮助本国企业打击竞争对手,在国外开疆辟土;第二是增加美国的财政收入,光是罚款数额每年就多达数十亿美元;第三是维持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因此它所瞄准的都是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核心企业、重点行业。要知道,美国把其他企业从古巴赶走,自己却仍在那里做生意;美国把欧洲企业从伊朗全部赶走,是否也是为了未来美企能够大举进入呢?
那么问题来了,美国的做法既然如此霸道,其受害者又多是欧洲企业,为什么欧洲不反抗呢?书中的一句话很有代表性,欧洲大陆已经失去自信,憧憬着被美国资本供养。实际上,欧洲存在一些对抗美国长臂管辖的对等法律,比如《欧洲阻断法案》,但各国却不敢真正落实这项法律,与美国正面迎战。另外,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很难存在“完全干净的公司”,欧洲企业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推行项目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非正规”的行为。这些行为一旦被美方所掌握,就成为其要挟和审查的工具,并不断放大。最后,美国在世界经济领域的霸权让欧洲的任何反抗都显得很无力,其一是难以绕过的美元体系,其二就是美英律所和经济法体系的主导地位,让大陆法系的欧洲苦不堪言。
当前的美欧关系正在经历挑战
国际关系中常用三种文化来定位国家间的关系:敌人(霍布斯文化)、对手(洛克文化)和朋友(康德文化),而美欧之间常被定义为经典的“朋友关系”。双方不存在明显的矛盾或战略竞争,而又同时应对来自苏联(俄罗斯)的威胁。但从本书的字里行间来看,欧洲似乎满是怨气,认为当前的美欧关系非常不平等,美国并未把欧洲当作真正的朋友,而只是将其视作实现美国利益的工具。
随着法国一个又一个的战略企业变身为“美国企业”,法国突然意识到,美国正在深刻地影响到它的国家安全和核心竞争力。而2018年开始的对伊制裁,又使得60余家法国大企业被迫撤离伊朗市场。马克龙非常直白地喊出,“难道我们要向霸权政治屈服吗?”而美国对英国脱欧的支持态度,更让欧洲人怀疑,美国是想逐步肢解欧盟吗?近几年的“特朗普现象”,正让欧洲的政治家和精英们认清了这个现实,欧洲理事会图斯克直言不讳地说道,“欧洲要感谢特朗普总统,因为正是他打破了我们的所有幻想。”
可问题在于,打破了欧洲的幻想又如何?欧洲有反制美国的工具吗?从目前来看,除了法国之外,各国反抗美国的调门都非常之低,没有体现出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的力量。虽然欧洲推出了试图绕过美元的“INSTEX系统”,但问题并不在于系统本身,而在于欧洲能否在美国的恐吓之下毅然使用这一系统,欧洲的银行又是否有勇气配合政府的这一行动?
拉伊迪在本书的结论部分指出,欧洲人缺少的是意识上的觉醒和真正的团结。随着美国的这场“隐秘战争”越来越公开地摊在阳光之下,想必也会激发欧洲人的自主意识,推动建设一个更平衡和对等的美欧关系。
如何理解美国在全球的地位?
过去我们对美国霸权,或者美国人说自己的“领导地位”(leadership),大多是从“结构性”的视角去理解。王缉思教授将其总结为:机制霸权,如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经济霸权,如美元的主导地位;政治和意识形态霸权;军事霸权。这些“结构性权力”从宏观视角阐述了美国领导地位的来源,但其缺点就是失去了对细节和过程的把握。美国的领导地位绝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儿来强化的。
《隐秘战争》的重要观点之一,就是强调国内法、长臂管辖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重要工具。包括美国司法部、美国财政部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纽约金融服务署在内的各个机构,充当了美国对外实施贸易制裁和经济战的先锋部队。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大力推广其“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规则,促进部分国家的体制变革。另外,所谓的“国际犯罪控制计划”,又使得美国可以抓捕全球的犯罪分子,将美国的情报触手伸向全球,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
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国际NGO与美国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书中特别介绍了透明国际、福特基金会、国际经理人服务组织、国家与社会研究中心等等。它们或多或少都与美国的情报部门有关系,“在搜集有价值的情报的同时,传播些漂亮的空话。”仅就资金来源和成员构成来说,这些机构就远说不上“独立”。实际上,这些国际非政府组织也是一只“军队”,用它们的宣传、数据和标准增强美国对外行动的正当性。
美欧矛盾背后隐藏了两个法系的冲突
这是本书所提到的一个有趣的视角,即美欧矛盾实际上反映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斗争。前者看合同、后者看法条,双方在处理经济纠纷时的方法很不一样。宏观上来看,大陆法系普遍轻视商法,但英美法系的商法体系则十分完备,国际知名律所也多是英美律师,这导致双方在竞争时天然存在某种不平等的现象。更讽刺的是,法国企业往往要请美国律师与美国政府打官司,这其中的公正性不得不引发质疑。虽然律师具有自己的职业操守,但在美国司法与情报机关的“要挟”下,他们很难能守住底线。
这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当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特别在“一带一路”沿线,会遇到许多不同的法律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研究好当地的法律,做好知识储备和法律准备,避免由于对情况不了解而陷入被动的局面。国际竞争,虽然核心是“硬实力”之争,但法律层面的“软实力”之争也不可忽视,其杀伤性和致命性往往不输于硬实力。
读完这本《隐秘战争》,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要加强对美国的研究和认识,支撑美国霸权的不仅仅是看得见的硬实力,也有很多看不见的“隐秘战线”。通过《美国陷阱》和《隐秘战争》两本书,法国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带领我们认识了一场并不熟悉的经济战争。
延伸阅读
《美国官僚体制:政府机构的行为及其动因》
[美] 詹姆斯·Q.威尔逊 著
李国庆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19年9月版
詹姆斯·Q.威尔逊在掌握大量史料以及结合自身数十年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以通俗、简明的方式阐述了一种关于官僚机构行为的理论,呈现了美国诸政府机构——如美国军队、监狱系统、林务局、缉毒局、国务院、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环境保护局、社会保障总署、联邦贸易委员会等,以及国会、总统和法院系统——如何运作以及为何如此运作的生动图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关于美国官僚体制的重要且经典的研究指南。
《全球贸易摩擦与大国兴衰》
任泽平 罗志恒 著
人民出版社
2019年8月版
大国兴衰如潮涨潮落,伴随着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较量。本书以史为鉴,全面呈现大萧条、美日、美苏贸易战和中美历次贸易摩擦,总结美国发起贸易战、金融战、科技战和资源战的惯用手段,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贸易摩擦升级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军事危机的覆辙。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在金融、科技、教育、高端制造等方面的差距,也要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优势。
编辑 张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