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一曲悲歌
瞿瑞
2022-02-26 10:16

如今,所有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人都已离开人世,关于那场改变了人类历史的战争只留下一些零星的二手记忆。爱尔兰作家塞巴斯蒂安·巴里的小说《漫漫长路》重拾祖辈的经历,以一战为历史背景,追溯了一个爱尔兰士兵的短暂一生。

《漫漫长路》 [爱尔兰]塞巴斯蒂安·巴里 著 苏福忠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2年2月版

我们看到巴里的叙事策略:故事悬念在一开始就被彻底取消,叙述者以现代人的目光见证着100年前,一个“生逢其时”的人如何出生和成长,仅仅为了在一场漫长的战争中无尽地受难、并走向最后的死亡。我们无法阻挡——他在历史中和小说里——同时走向死亡的步伐,然而他一生的轨迹,却教我们瞥见历史的全貌。

参战之前,威利·邓恩是个普通的爱尔兰男孩,他柔弱而率真,崇拜做警察的父亲,梦想着和心上人结婚。参战之后,威利是个只能服从命令的普通士兵。他的人生尚未真正开始,就失去了所有选择的权利,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

当然,威利自己选择加入战争,理由如此单纯和轻率,为了弥补身高不足六英尺的自卑心,为了父亲赞赏参战的只言片语,或者为了战争本身的正义、神圣和荣耀……年轻的男孩,一开始对战争抱有天真而模糊的热情。

没有任何人能够承受这些:瓦斯攻击如同一场寂静的噩梦,突如其来的炮轰,在泥泞的战壕中劳作,超负荷负重前行,漫长无尽的等待,寒冷、饥饿、战壕病,目睹活着的人如何变成一堆尸体残骸:朋友死去,敌人死去,持异见者死去。唯一共同的,是生命之血的耗损:

“深色的红血从那个可怕的窟窿流出来,流到了地板石头上,很快就会流出门口,流下那些花岗岩台阶。他的血还会溢过威克洛德花岗岩铺成的路,威利想,流进砌了石子的水沟,流进黑暗的污水沟。他的血还会流进维多利亚大水道,一路流去、流去,进入河流,进入大海。那是他的生命之血。”

在巴里的抒情描述之下,威利的恐惧和柔弱显得不合时宜却又如此充满人性。他感性地理解自己经历的一切:他杀死的那个德国士兵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敌对阵营的起义军士兵不过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而被判枪决的杰西·柯万——不过失去了战争的目的,拒绝进行无意义的杀戮。威利开始怀疑世界上没有什么以正义为名的事业,能够合法地制造这样残酷、数量巨大的屠杀。

十七岁到二十一岁,这是一个人成年的开始,对于威利而言,却是生命的终结。虽然威利并非真实存在的人物,却是那个时代普通士兵的缩影,他并不勇敢也并不聪明,是无数无名士兵的纸上幽灵,他提醒我们记得:威利式的死亡在那短短的四年发生了几千万次(士兵的骸骨在战争结束几十年后依旧挖掘不尽)。他被虚构的一生,那走向死亡的漫漫长路,诉说着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

战争激发出每个人尚未了解的人性之恶——恐惧与欲望,仇恨与自私。巨量的痛苦超过了一个人能够承受的范围,只能转化成新的恶倾注于他者,唯一的规则是杀戮他者,以便从被杀戮的命运中逃脱。威利和他的同伴迷失在一个地狱般的世界里,人成为冰冷的武器本身,失去理智,丧失情感。当威利失去了对正义的认同,只能梦游一般地穿过战场:

“他在什么生命、什么名字、什么爱上行走,他是再也无法知道了,这些扁平的尸体再也发不出婉转的口哨声和人性的种种含义了。”

没有人理解战争,而战争也使一个人的行为变得无法理解,以至于我们只能视自身的经历为一个陌生的故事,一个和我们自身无关的东西。威利在死去之前已经被彻底摧毁了——失去了希望,也失去了人类的信仰——真正的死亡反倒像一个迟到的恩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历史学家们曾这样命名这场战争:世界大战(World war),用来代指这场战争规模之大,参与国家、人数之多,直到二战以前,这也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人员伤亡最惨重的战争。 唯一的进步似乎是武器的进步:机枪、炮弹和坦克——当年的士兵们,却以肉身之躯闯入了一个又一个前所未有的噩梦。比如威利来到前线后见识的那场毒气战——而他的上尉由于拒绝逃跑,在战争一开始就死在了战壕里。

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写出的《尤利西斯》,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历史是一场噩梦,我正努力从中醒来。”而这本《漫漫长路》如同这句话的重新演绎。通过对西线战事身临其境的描述,以及一代人悲剧命运的群像式呈现,塑造了一场漫长的战时噩梦。而我们读这样一部历史(战争)小说,不是为了缅怀英雄,纪念牺牲,回顾得失,而是尝试面对人类曾经犯下的错误,无数无法弥补的悲剧,一代人触目惊心的失败。所有现代人类的生活,只不过是历史废墟的延续。

小说在历史缺席的地方,让被历史吞噬的人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声音呼唤我们从噩梦中醒来。

延伸阅读

塞巴斯蒂安·巴里两种 | 浙江文艺出版社

《绝密手稿》

[澳]李牧原 译

2021年5月版

本书讲述的是爱尔兰独立战争期间,女主人公萝珊的传奇一生。作品延续了巴里一贯以来的优美文风和对战争的控诉,透过某个微不足道的生命个体,以及其在岁月的变迁中所经历的风霜和磨难,映射出战争的残酷性。

《在迦南的那一边》

李育超 译

2021年6月版

本书围绕伤痕累累的几代爱尔兰人背负着痛苦的伦理悖论,无声地向历史问责。三场战争,葬送了三代人,巴里用深沉的历史视角旁观了一个家族的曲折命运,把人类内心最深的隐痛藏匿在转瞬即逝的闪念之中。

(原标题《战争是一曲悲歌》)

编辑 编辑-黄小菊(客户端)审读 韩绍俊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