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能时代的中国城市AI图景:北上深位列前三

读特记者 秦绮蔚
2019-12-31 19:45
摘要

2019年12月31日,广东海丝研究院对外正式发布《中国城市人工智能(AI)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2019年12月31日,广东海丝研究院对外正式发布《中国城市人工智能(AI)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创新能力AAA级城市为北京,AA级城市为上海、深圳。粤港澳大湾区在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方面最强。

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有18个省、直辖市政府发布了AI计划,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政策进入全面爆发阶段。广东海丝研究院联合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选取了全国37个主要城市和地区,根据各城市在创新数量、创新质量以及创新氛围三个维度人工智能产业方面的表现,测算出各主要城市AI创新能力的综合评级,力图勾勒“大智能”时代的中国城市AI图景。

AI竞赛:北上深领跑,广州杭州奋起

报告显示,综合各城市在创新数量、创新质量以及创新氛围三个维度上的表现,位列人工智能创新能力AAA级的城市仅有北京,位列AA级的城市有上海、深圳,位列A级的城市有广州、杭州、南京、西安。上述城市均处于AI竞赛中的第一梯队,其中北上深处于领跑位置,广州、杭州、南京与西安则正奋起直追。

具体而言,37个主要城市在三个维度上各有千秋。北京在每个维度均位列第一,其评级也为各城市之首;深圳是主要的专利原创城市之一,但其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科技文献发表量落后于上海、南京和西安等城市。

广东海丝研究院发现,在基于人工智能领域专利总量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中,深圳所公开的专利量增幅最高。广州的专利总量落后于南京、高于杭州。与2017年相比,东莞的专利公开量增幅最高,为87%。

报告显示,在每万人发明人数量方面,有25个城市的每万人发明人数低于平均水平(6.69),12个城市高于平均水平。其中,北京的发明人数量远远高于其他城市,深圳和上海的发明人数也相当可观,但深圳的人口却只有上海人口的一半,最终深圳每万人发明人数排名第二,超过上海、仅次于北京。

在创新质量维度方面,25个城市的万人专利拥有量低于平均值(3.8),同样25个城市的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低于平均值(3.4)。18个城市的发明专利授权占比低于平均水平(即23%),19个城市的授权占比高于或等于平均值。其中,北京和深圳在万人专利拥有量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中保持领先。但北京的授权占比仅为26%,上海、广州与深圳的发明专利授权占比低于平均。

大湾区AI群起:广深磁吸强,港澳重科研

报告显示,中国AI市场价值在2017年已达237亿元。其中,计算机视觉、语音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分别占34.9%、24.8%和21.9%。2018年,中国AI市场实现了75%的高速增长,尤其是中国在AI研究论文中的全球份额从1997年的4.26%增长到世界领先的27.68%。

报告学术顾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分析称,中国AI产业崛起的重要原因在于当前巨大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与政府大力的政策支持。在AI产业发展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在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方面最强,场景应用市场也最为广阔。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各种不同规模的人工智能公司,腾讯、华为、美的、平安与中兴等巨头均布局AI产业,也涌现出一批类似商汤科技、小马智行、云从科技、佳都科技、晶泰科技等AI明星企业。

粤港澳大湾区内已有深圳、广州、香港、澳门、佛山、东莞、珠海、汕头等城市布局AI产业,呈现群起状态。具体而言,广深磁吸效果强,深圳巨头和初创公司扎堆人工智能领域,广州正成为重要AI中心。港澳重视科研,拥有全球顶级科技基础设施的香港则发力城市智慧化,尚处起步阶段的澳门科研成果丰厚。其他城市聚焦制造业,佛山、东莞、汕头则聚焦AI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珠海也将打造无人航运产业集群作为AI发力的方向。

以深圳为例,其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3 年)》中提出,将发展成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目前,深圳已经初步建立了人工智能创新体系,深圳及周边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形成完整的AI应用产业供应链。包括世界全球50强AI初创公司碳云智能和优必选在内的多家初创公司在深圳落地生根。

报告显示,深圳有近85%的人工智能相关专利是在2015年以后公开的。2018年,其专利公开量相比2013年增长了约5倍,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43%。其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利公开量占深圳总专利申请量的45%以上。而广州则利用广州高校高度集中的优势,加速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数据显示,2018年广州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智能装备和机器人产业产值已约567亿元。

挑战与机遇并存:场景应用亟待迭代升级

2019年初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为粤港澳三地在产学研合作及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单志广表示,尽管中国当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但就目前产业总体发展而言,人工智能仍处于一个基于技术驱动的应用解决方案的阶段,距离真正的大行业应用场景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张平扬对此观点颇为赞同。在他看来,目前所出现的人工智能的技术与算法,还需要再迭代升级几轮,才能真正达到促进产业落地的阶段,也才能催生人工智能产业真正实现大规模应用落地。人工智能企业的商用或成熟化的应用场景还未大规模出现,这是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未来要努力的方向。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行业团队负责人史占中教授也指出,目前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在算法、多感官人机交互、平台型工具等技术环节存在不足,且面临着安全风险、顶级人才缺失、同实体经济融合、产业泡沫过多、对未来就业结构造成挑战等诸多问题。

广东海丝研究院认为,广深双城身处人工智能创新能力第一梯队,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或可引领未来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趋势。

见习编辑 关越

(作者:读特记者 秦绮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