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市容纳了形态多样的文学写作,形成了众语喧哗的都市文学景观,在中国文学版图上拥有一席之地。”12月28日下午,由中国作协指导支持,深圳市文联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深圳城市文学发展暨蔡东《星辰书》研讨会”,在中国作协十楼礼堂举行。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鲁敏,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王国猛等出席会议。胡平、李朝全、孟繁华、贺绍俊、宗永平、顾建平、陈福民、刘大先、张莉、徐晨亮、张菁、岳雯、饶翔、刘秀娟、文珍、王倩、刘上江、于爱成、贺江等20多位专家学者、作家参加了研讨。会议由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李一鸣主持。
时代精神与先锋属性
“40年来,随着深圳成为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新兴城市,深圳为全国奉献了多种文学形态,成为广东文坛的半壁江山,也成为中国文学版图不可忽略的存在。”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深圳文学集中表现了时代精神和深圳社会生活本质,在全国各个时期的文学图谱上,深圳文学以其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的及时反映而独树一帜,在当代文坛留下不可取代的鲜明足迹。
深圳这座城市容纳了形态多样的文学写作,从早期移民文学、打工文学到当前蔚为大观的城市文学写作大潮,大致可以看出深圳文学的发展历程。
40年来,围绕深圳文学的定位、特征、主潮,深圳包括全国学者也给予了一定关注,存在种种讨论。历史地看,深圳评论界对深圳文学城市性和现代性特质的关注和自觉定位,是从1995年提出的“新都市文学”的理论主张开始的。2012年又打出“新城市文学”的旗号。
应该说从1980年代初,深圳文学作为一种形态才开始发生,这种文学形态,无论题材还是人物、主题,切入的都是深圳改革开放的现实,是中国新时期城市发展历程和人物命运、心理的真实反映和表现。
文学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风向标,深圳本土作家和首先进入深圳的移民作家最早嗅出新生活的气息。他们是从广州进入深圳的第一批作家,以及深圳出生或者广州知青留在深圳的作家。然后是刘西鸿、谭甫成等先锋派作家的出现,他们集中在1986年到1989年之间爆发,最早写出了深圳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性焦虑和现代个体成长的烦恼。也是在此前后的1985年左右,深圳出现反映早期劳资关系和打工者自我意识萌芽的打工文学作品,打工文学一度成为深圳文学的主潮。
上世纪80年代末,深圳出现了一个成熟城市文学作家群,标志着深圳城市文学进入相对的成熟期。2005年,受互联网崛起的影响,也得到深圳相关文学赛事的推动,深圳短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人数较多的深圳青年作家群,他们标志着深圳作家70代、80代的整体崛起。深圳城市写作进入到一个多元、多样的时代。
2009年,当代文坛享有盛誉的著名作家邓一光调入深圳,随即转入深圳题材的中短篇小说创作,截至到2019年已出版四部短篇小说集,发表近60个中短篇作品,可以视作深圳城市写作的一个新阶段。
从2005年左右开始逐步走向文坛的深圳青年作家群,到2015年左右基本阵容达到了近50人,水平相对齐整,互不雷同,各有特点,放在全国范围来看,实力也很突出。他们的创作,传递了鲜明的现代性经验,具有独有的美学风格和都市特色,文体形式也丰富多样,具备差异性和先锋性。其中80后作家蔡东尤其是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她以庄重正大的文学气质、智性和诗性书写的双重力量,受到中国文坛的广泛关注。
“深圳女儿”的文学探索
“从蔡东的写作气象、文本质地和文学追求来看,我们可以称她为“深圳的女儿。”鲁敏说。
蔡东,文学硕士,小说家,生于山东,现居深圳。在《十月》《收获》《人民文学》《当代》等刊发表小说多部,出版《星辰书》《我想要的一天》等小说集。她2006年开始在全国名刊发表小说,历获多种奖项。2016年获第十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同样是2016年获“十月文学奖”短篇小说奖。2018年蔡东获第五届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提名奖。
2019年蔡东最新出版《星辰书》一书,入选华文好书榜,并入选读书界富有影响有风向标意义的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
“蔡东已经成长为国内文坛新生代作家中的代表性作家,她的《星辰书》中的作品延续了蔡东对普通人命运悲欢的书写主题,以细腻的笔法刻画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境遇和精神挣扎,为同代生活绘制其图像和脸谱。与前期作品更注重失败的无助和获救的无望相比,《星辰书》的整体格调趋向开阔、温暖和绝处逢生的生命原力。”研讨会上,专家们结合深圳城市文学发展,重点在蔡东的作品展开了分析。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评协主席孟繁华评价说,读蔡东的小说我们发现,关于生活、关于人的情感、情绪等内宇宙是如此的浩瀚丰富。这部命名为《星辰书》的小说集,一如它的讲述者,内敛、低调,虚怀若谷大智若愚。但是,小说中的那些人物、情感以及与人的精神领域有关的问题,读过之后竟如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蔡东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可以期待的文学新力量”。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研究员、文学博士岳雯指出,在这个狂飙突进的时代,蔡东一向是古典主义生活哲学的持守者。在她的笔下,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有着清洁的生活品味和雅正的生活趣味。她所倾心描绘的人物,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关于一个旧世界的回忆。在那个旧世界中,人们有闲暇也有力量将生活打造成艺术品。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员副会长、沈阳师大特聘教授贺绍俊说,蔡东的小说数量尽管并不大,“但在这有限的数量里,已经表现出令人期待的异质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教授张莉认为“蔡东的小说写出了人的爱与伦理的困境”。
光明日报文学博士饶翔称赞蔡东的写作,在短篇小说这种文体形式上,抵达了80后一代青年作家所能达到的深度。蔡东“写小说仿若苦吟诗人般反复推敲”“在这些寥若晨星的作品中,有着她从生活中所提炼出来的‘真金’”。
多位与会专家提到蔡东作品语言和细节、形式和结构的讲究精致,盛赞她的作品蕴含的“内在的力量”,对于生命的意义丰盈感和尊严感的呈现,对于人的损耗与自救的书写表现出的充沛的才华。蔡东严肃的文学立场和真诚的写作态度让人充满敬意,“在绝望中希望,在悲观中乐观,在虚无中相信”,像蔡东这样的写作,在今天应该得到珍惜。
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王国猛指出,近年来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不断加大对深圳青年作家的扶持力度,取得了显著成绩,推动深圳青年作家群进一步的巩固壮大,文学创作持续发展,优秀文学人才辈出。
“在中国作协指导支持下,我们曾先后于2013年和2015年在中国作协举办过‘文学深军新势力’两批作家的全国研讨会。全国一线重要专家学者和著名作家,对这些代表性的深圳青年作家的作品,逐一进行了深度研究剖析。”
他说,今天的这个研讨会,是两期“文学深军新势力”研讨的延伸和深化,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个案,重点针对这个群体中的领军作家蔡东进行更全面具体的研讨,相信不仅对蔡东本人,对整个深圳文学来讲,也能够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审视自身的发展,寻求新的文学突破。
编辑 黄泽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