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了《生态治理蓝皮书:中国生态治理发展报告(2019-2020)》,并指出,我国进入生态保护优先发展的新时代,总体来看,我国生态治理情况中空气环境和水环境治理效果最好。从区域层面看,广东省生态治理指数位居全国前五。
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蓝皮书指出,2015年以来,我国生态治理融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明确了生态保护优先的战略目标。我国进入生态保护优先发展的新时代。相关数据显示,从国家层面生态治理情况及变化总体上看,我国空气环境和水环境治理效果最好,2010年、2017年的平均值分别是0.89和0.85;其次是污染处理和居民生活改善,这两个的年度平均值分别是0.79和0.52;绿化环境指数最低,平均值只有0.28。这表明,我国在实施生态治理过程中,特别是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同时,蓝皮书分析指出,从动态来看,全国生态治理水平稳步提高,居民生活和污染处理增幅最大。全国生态治理总指数从2010年的0.64上升到2017年的0.69,上升了0.05。在各个分维度中,居民生活和污染处理指数上升的幅度最大,分别从2010年的0.45和0.75上升到2017年的0.57和0.83。
从各维度指数对生态治理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看,居民生活和污染处理贡献最大,其贡献率分别达到48%和32%;其次是居民生活和绿化环境,对生态治理总指数的贡献率分别为16%和8%。
广东省生态治理指数位居前五
蓝皮书指出,从区域层面生态治理情况来看,四大区域的生态治理总指数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2010年到2017年,东部地区生态治理总指数都远远高于其他区域,其平均指数为0.72。其次是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其平均指数分别是0.67和0.65。与它们相比,西部地区生态治理总指数最低,只有0.62。
有关统计数据还显示,从2010年到2017年的生态治理指数平均值来看,生态治理指数最高的五个省区市分别为山东省(0.76)、广西壮族自治区(0.75)、浙江省(0.74)、江苏省(0.74)、广东省(0.74)。而生态治理指数最低的五省区市分别为西藏自治区、甘肃省、贵州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从2010年到2017年的动态变化看,除河北省和云南省生态治理指数略有下降外,其他省区市的生态治理指数均有不同幅度的提高。
同时,蓝皮书指出,在省级层面,生态治理总指数的差距并不大,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差距日渐缩小。在各维度发展的省际差异方面,省际差异最大的是绿化环境,从2010年到2017年,其变异系数的平均值达到0.58,且随着时间的变化略有上升。对维度之间的协调性而言,上海、天津的维度间失衡最为明显。
建议采取相应政策措施
蓝皮书指出,生态治理目前面临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机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机遇和数据科学与信息时代的技术机遇三大机遇。但生态治理仍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实现全面遏制土地退化目标的长期性、破解生态保护优先发展与产业化进程冲突的紧迫性、自然保护地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成果的艰巨性和提升监测能力和构建现代监测体系的基础性。
蓝皮书认为,针对中国生态治理的环境、森林、草原、水域四大对象,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更好地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为此,蓝皮书建议:
一应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的政策,包括健全生态保护修复相关法律法规;继续推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创新融资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二应巩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效的政策,包括加强林业创新科技研发,重视科学技术推广;深化林业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林业发展转型升级;健全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
三应完善草原生态治理的政策,包括强化理念创新、科学评估草原承载能力、划定草地资源的生态保护红线、加强草原权属管理、加强基础设施等能力建设和开展草地资源的清查。
四应推进水生态治理的政策,包括完善水生态治理体制机制、改进水生态治理制度、构建流域生态共同体、实行流域生态补偿、强化水生态功能区绩效考核与责任追究和注重水生态治理监测。
编辑 陈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