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城市文化论稿》出版暨“文化之于城市”座谈会举行,该书作者、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深圳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吴忠以及多名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共聚深圳大学简阅书吧,共同探讨该书的成书过程、内涵意义以及文化与城市的关系。
座谈会现场
吴忠表示,当前深圳正站在“双区”驱动的战略起点上,无论从目标构成还是从动力机制上来看,文化将成为深圳决胜未来的关键性要素和支撑力量。当前,深圳仍然应当扎实推动学术文化,在实践的同时加强理论研究。
吴忠发言
“中央要求深圳打造‘城市文明典范’,我理解这个典范从宏观上说是一种新的城市文明模式,新的城市文明使城市变得更加人性、更有品位、更有魅力。新的城市文明中,城市功能更加完备、人与自然友好相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文化活动更加多彩、市民素质更加高尚、市民生活更加幸福。”吴忠表示,城市文化建设不仅在表征的物质载体发力,更要从制度、行为模式、道德方面发力,否则打造“城市文明典范”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深圳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昌龙表示,深圳是当代中国文化迅猛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深圳在文化方面发生的现象,五年、十年后会可能大多城市都会发生,因此,思考深圳文化问题就是思考中国改革发展的问题。《城市文化论稿》一书从价值层面、战略层面、政策层面等方面回答了当前城市文化发展的内容,并转换了文化思考的坐标,对当前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文斌认为,该书不仅仅是深圳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不仅对深圳的文化建设有指导意义,同时对中国的城市文化建设,尤其是现代化进程中深圳“双区驱动”下的文化建设以及中国现代化新的条件下城市文化的建设都是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书中内容从文化自强、文化创新、文化创造,包括精神文化、城市文明、学术文化、文化品牌、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媒、文化产业、文化科技,甚至文化地标、文化走出去等,涉及到城市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展示了作者对城市文化完整而深入的思考。
深圳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教授,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深圳)研究院院长陶一桃则认为,深圳这座城市具有它的特质,从人们所说的“文化沙漠”迅速崛起现代化大都市,可以说,深圳精神本身就是更深刻的文化。研究深圳文化,研究一个本来缺少历史积淀的城市,如何一直引领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尤其是引领着中国观念更新的城市文化发展脉络,有很强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不仅仅是研究一个城市的文化,而是研究作为一个转型国家,整个观念变化进程是怎样走过来的,怎样以文化带动人们的观念更新,非常值得学术界去关注和研究。
嘉宾聂雄前发言
在会上,李凤亮、聂雄前、王为理、石克平、丘干、金文蓉、翁惠娟、夏和顺、王连喜等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分别发言表示,《城市文化论稿》一书以深圳为标本,解读了城市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作者从行政管理者的气度与学者的深度出发,跟随深圳发展的步履,从城市文化的角度指出了深圳作为经济改革排头兵、试验田的作用和意义,观察了生活在这座城市人们的文化精神,从而勾画出深圳的城市文化形象。
与会们还围绕城市与文化关系展开探讨,不少专家认为,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作为中国最典型的移民城市,形成了属于深圳的独特文化。思考深圳文化,对于思考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走向有着重大的意义。
见习编辑 许舜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