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短篇: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冯洁音
2019-11-30 14:05
摘要

萨默塞特·毛姆写过一百多部短篇小说,最初大多发表在不同刊物上,后来以各种形式结集出版。

萨默塞特·毛姆写过一百多部短篇小说,最初大多发表在不同刊物上,后来以各种形式结集出版。1951年他出版了四卷本短篇小说全集,1963年企鹅出版社的“标准定本”就基于该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中文版《毛姆短篇小说全集》译自2002年企鹅版,目前已出三卷。

陈以侃译毛姆短篇三种: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 2016年10月版

《人性的因素》 2018年1月版

《英国特工阿申登》 2019年1月版

关于小说,纳博科夫欣赏的一种说法是,“小说是想象的花园中有真实的蛤蟆”。花园和蛤蟆具体所指是什么,人们可以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毛姆与纳博科夫的作品具有完全不一样的特征,或许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毛姆的小说是真实的花园中有想象的蛤蟆。毛姆笔下英国社会的生活场景和南太平洋岛上的异域风光相当真实,但是那些行为异常的人物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呢?毛姆经常会以“我”来开头讲述一个故事,给人一种他亲身经历的错觉,但这只不过是一种艺术手法而已,他的故事可能会有一点影子在真实人物和事件上,但必定是经过大量艺术加工,才使所述事件的来龙去脉都更加清晰和紧凑。每位艺术家对人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毛姆的观念基于他对人性在各种不同状况下的仔细观察和深刻理解,他将自己的观察和诠释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呈现,并且常常通过不同的小说和故事来拓展同一个主题。

毛姆的生活态度非常理性,他略带嘲讽地对待几乎所有人与事,但并不苛责他们,他对过于拘谨的传统道德观念持怀疑态度,赞成为人处世合情合理。他的作品没有宏大的理想和主题,常常让我们看见卑微的自己。但他并非没有理想。毛姆最欣赏的生活方式是超凡脱俗,走自己选择的道路,而不是取得俗世的成功。最完美地表达这个观念的作品是长篇小说《刀锋》。主角拉里在美国的上流阶层长大,有青梅竹马的恋人,有共度少年时光的好朋友,理所当然应该像大家一样按部就班成家立业,在社会上出人头地。但是拉里选择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那就是无所事事。《刀锋》叙述的时间跨度较长,涵盖了拉里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生活尝试,但依然有一个开放性结尾。毛姆此前发表的短篇小说《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可以被视为《刀锋》的雏形。两位主角成长的生活环境几乎完全一样,后来都选择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之路,放弃人们眼中所看重的事业有成,放弃同原来上流社会的女友结婚。《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以浪漫理想的场景结束,但也同样有开放性结尾。爱德华决定娶南太平洋岛上的女孩为妻,过平凡的生活。但是人生的道路很长,我们并不能肯定一个人会永远乐意过同一种生活。

《刀锋》描写了始终如一的人,而短篇小说则展示了不同人物在不同阶段的生活经历和变化。与《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相对应的是另一个短篇《水塘》。主角同样爱上了南太平洋岛上的女孩,也准备平静地在岛上安度生涯。毛姆精心描绘异域他乡醉人的美景中人们自由自然的生活,令人感觉不会有谁愿意回到所谓的文明世界中去。但是在某个阶段,主角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他想起了英国湿润的土地,美丽的花园,温和的气候,就是想回到英国去,想在英国文化中抚养儿女。他回到英国后却发现人只能有一种选择,妻子不喜欢英国的生活,两种文化发生了冲突。故事的结局是他自己的彻底毁灭。

同样主题的另一种演绎还有著名的短篇《食莲人》(陆谷孙译成《吞食魔果的人》)。主角喜欢上了卡普里岛的生活,他放弃在英国银行的经理职位,只想在卡普里岛默默地度过余生。但是他拥有的钱财只够他活到六十岁,他认为自己到时候不死,就自杀,当然后来他没有勇气自杀,结果下场很悲惨。这样的故事令我们想到毛姆的另一个观念,那就是你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金钱很重要。《刀锋》接近尾声时,拉里把财产全部捐赠他人,毛姆说他不应该这样,因为金钱可以给人自由。拉里说他没有钱也一样自由,他准备去芝加哥当出租车司机自食其力。我们只能说毛姆在这部作品中高度理想化了拉里以及拉里的生活。何以知道拉里不会遭遇骆驼祥子的命运呢?因为骆驼祥子一辈子想要的也不过就是靠劳动吃饭,拥有一辆自己的黄包车而已。

《刀锋》的译者周煦良认为拉里这个人物基于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生平,但我们读了毛姆的短篇小说之后会意识到这就是毛姆本人的生活态度。他欣赏按照自己选择的道路生活的人,但他同样深知超脱尘世的理想生活无法长久维持,即使能够长久,那也必须有物质基础作保障。金钱在人们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几乎是决定性的,这一主题还表现在毛姆的其他几个短篇里。例如《异邦谷田》,故事里的年轻主角对继承家业完全没有兴趣,他一心只想弹钢琴,恳求父母一个月给他提供五英镑生活费,让他安心追逐自己的理想。然而家产万贯的父母亲即使对这样小小的要求也不肯轻易答应,最后故事以悲剧收场。“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曾怀着不可一世的憧憬涉身艺术,但大部分人会接受自己的平庸,最后在生活里找出一个足以温饱的位置”。但也有人纵然被生活碾成了粉末,也还是我行我素,例如《乞丐》里面曾经志向高远的文学青年布鲁克斯。毛姆的短篇作品中还有个小故事《梅休》,可以说是《食莲人》的陪衬。故事主角梅休也像“食莲人”一样某日突发奇想要去卡普里岛度过余生,但他有雄厚的家产做后盾,维持他在岛上的生活绰绰有余。他从律师变成了憧憬作家生涯的人,虽然天不假年,他未能实现当作家的梦想,但大量阅读书籍至少使他成了一位能言善辩的人。

没有财产为支撑却一心一意追逐理想可能会下场悲惨,这也是毛姆自己害怕遭遇的命运。毛姆大学攻读医科,在文学界试水一举成功之后,放弃了行医生涯,走上专业写作的道路。但他也曾经后悔不该尚未在文学上完全站稳脚跟之前就放弃行医,因为当个医生至少还有生活保障。他肯定时常思考过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大获成功,后来会怎样?

毛姆讲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不同生活态度的冲突、不同个性的冲突以及环境如何改变人性。他所有的故事都告诉我们,一切事情都有它的发展过程,结局都有可以解释的理由。《刀锋》结尾时,拉里还有一个决心,那就是不近女色,不再要爱情。毛姆的另一个主题有关爱情在生活中的位置。在他的故事里,欢乐与悲伤大都与爱情相关。爱情非常美好,是人生不可抗拒的力量,但也相当短暂,或者可能会给人带来致命的伤害。“当你二十岁陷入恋爱时,你觉得那会是永恒,而当你五十岁,把生活和爱情都看透了,就知道这不过是转瞬即逝的事情。”毛姆讲述过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虽然与死亡无关,但令人深感无奈,那就是《红毛》。十六岁的岛上女孩与二十岁的英国男孩相恋,一切都是那么完美,以至于男孩有一天失踪以后,他俩的故事还继续打动旁听故事的人,竟有人继续痴迷女孩好多年。结果,多年后,男孩变成了痴肥大叔,再次回到岛上,打破了旁观者的美丽梦幻,使人意识到爱情只会在某个时段最美好,却经不住考验,也经不起时间的消磨。

毛姆讲过很多爱情故事,也讲述违反常情的恋爱,例如不伦之恋。《书袋》中姐弟两人的恋情似乎非常和谐美好,只要没有外人的介入。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毛姆所处时代不为世人所容的同性恋情是一样的。一旦相爱的人想要融入平常人的生活,那就可能发生冲突和不幸。毛姆还有些爱情故事与谋杀相关。谋杀和自杀以及其他非正常死亡也是毛姆喜爱的主题,但他关注的重心并非死亡本身,而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彼此的交往如何一步步导致冲突,引起悲剧。毛姆还写过一些与众不同的间谍故事,同样,讲述间谍如何完成任务并非他的本意,他更感兴趣的是观察在极端情况下,例如面临生死抉择时人们的表现以及人性的软弱。

毛姆的故事对于我们今天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读者略显陌生,但或许正因为此才具有特殊的魅力。

编辑 周宏博

(作者:冯洁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