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之乡”的中印文化艺术交流,常任侠与常秀峰的艺术之路

雅昌艺术网
2019-11-24 19:20
摘要

2019年11月23日,“和平之乡”的中印文化艺术交流——常任侠与常秀峰展览及学术工作坊在北京大学沙特国王图书馆开幕

“和平之乡”的中印文化艺术交流——常任侠与常秀峰展在北京大学沙特国王图书馆展出外景

20世纪的中国艺术史激荡澎湃,一代艺术先辈走出国门,寻找中国艺术的发展之道。与诸多选择欧洲与日本的艺术家不同,有一位并未被大众所熟悉的艺术家——常秀峰,20世纪中国艺术界的传奇人物。

在艺术历程上,他是目前已知20世纪上半叶唯一留学印度艺术家,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印度风格的作品,以其独一无二地留学印度的经历,摸索出了自己对于中国画走向的感悟,在中印艺术融合之路上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常秀峰先生的留印之路,还受到了其叔父常任侠先生的影响,一位近代印度文化交流领域的奠基者。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此次展览学术顾问王镛在展览现场

“和平之乡”的中印文化艺术交流——常任侠与常秀峰展览现场,策展人王一竹为印度驻华大使唐勇胜先生及夫人导览

嘉宾合影

2019年11月23日,“和平之乡”的中印文化艺术交流——常任侠与常秀峰展览及学术工作坊在北京大学沙特国王图书馆开幕。展览以两位艺术家“印度艺术文化交流生涯”为线索,通过大量珍贵作品的展出,深刻挖掘其学术研究、作品文本、图像内涵,为公众呈现20世纪艺术变革之路的独特面貌。

“和平之乡”的中印文化艺术交流——常任侠与常秀峰展览及学术工作坊开幕现场,外交部副部长罗照辉为展览致辞

开幕式结束之后,外交部副部长罗照辉先生、印度驻华大使唐勇胜先生、北京大学校长郝平教授、北京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王邦维教授先后发表主旨发言。

常任侠与常秀峰是新中国成立前后与印度文化和艺术交流活动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开展常任侠与常秀峰先生的艺术研究、展示其与印度文化颇有渊源的画作、诗歌与书信等,回顾其中印文化交流的事迹,一方面,无疑对近代艺术史、南亚文化研究、近代中印文化和艺术交流史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另一方面,对深化当代中印文化的双向理解,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常任侠(1904—1996)

常任侠(1904—1996),生于安徽省颍上县,是我国著名艺术考古学家、东方艺术史家、诗人,中国艺术史学会创办人之一。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全国侨联委员。常任侠先生与北京大学有很深的学术渊源,曾任北京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教授,指导多名研究生,在中国与印度、日本的文艺交流史研究领域作出了开拓性贡献,培养出了中印艺术和文化领域的多名杰出人才。

常秀峰(1915—2010)

常秀峰(1915-2010),笔名归鸿,安徽省怀远县人,现代中国画家、艺术教育家,是20世纪上半叶留学印度的艺术家代表人物。1945年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之后,秀峰先生受其叔父常任侠先生以及艺术家徐悲鸿先生的影响,于1947年赴印度国际大学留学,师从印度“孟加拉派”代表画家、誉为印度齐白石的南达拉尔·鲍斯(Nandalal Bose,1882-1966)教授,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印度风格的作品,在中印艺术融合之路上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国际大学毕业后,秀峰先生相继在印度加尔各达、噶伦堡等地的华侨学校任教。并在周恩来总理访印、张大千旅印等重要中印文化交流活动中,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在中印关系紧张的时期,他也受到波及,但坚持艺术创作。1961年,秀峰先生返国,先后担任安徽艺术学院教务长、安徽省博物馆副馆长等职,系全国侨联委员、安徽省政协委员、省人大常委。1983年,定居香港。2006年,归隐于深圳,2010年逝世。

2006年,92岁的常秀峰先生从香港跨过罗湖桥,悄然无声地归根深圳。4年之后,这位一生求取艺术之经的近代玄奘在深圳安然离世。

回顾常秀峰先生的一生,其艺术发萌应该追溯到最早他入读家族私塾的时候,毕竟中国画的训练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庞大背景,家学的影响下,常秀峰的书法、绘画、学识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36年,二十二岁的常秀峰从怀远中学毕业,受留学日本归来的叔父常任侠鼓励“科学和卫国两不误”,赴南京考取中央航空机校甲种机械科。“绳其祖武志,投笔从戎时。持危与扶颠,舍我又其谁?”从常秀峰当时所作之诗,足见其报国从戎之情怀与志向。后来,叔父与常秀峰“晨夕相处”,发现常秀峰不仅颖异,且极好文学艺术,遂带他拜见徐悲鸿,徐看过常秀峰在中苏边境的写生,对《被困于国际间的铁鸟》一画,尤加赞赏,说“应该学画,很有前途”。 于是帮助他成为了中央大学艺术系的旁听生。常秀峰因此接触到丰子恺、傅抱石、陈之佛、张大千、郭沫若、华君武、闻一多、夏衍、吴作人等艺术名师,从此正式踏上了追求艺术的道路。

常秀峰《知音》 1949年

常秀峰《校园之秋》 1949年

常秀峰《何处是归程》 1948年

旁听半年之后,常秀峰虽在继续学习和回到新疆空军保家卫国之间有所徘徊,但最终听从叔父所劝“一任志趣为佳”,正式考取了国立艺专。

1946年,常任侠向徐悲鸿举荐常秀峰前往印度留学,成就了20世纪中国首位留学印度的艺术生。常秀峰前往印度的重要原因就是缘于叔父一直以来对东方艺术的研究、对印度文化的钟爱。

常任侠、常秀峰艺术文化交流之路,不仅是个人选择,还承载着一代知识分子、 艺术家所希冀寻找的文化出路。

展览现场展出的文献资料

此次展览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联合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会、安徽博物院、安徽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上海纽约大学环球亚洲研究中心共同举办。

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在开幕式上致辞

外交部副部长罗照辉在开幕式上致辞

印度驻华大使唐勇胜在开幕式上致辞

北京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王邦维在开幕式上致辞

在当天的开幕式上,外交部副部长罗照辉、印度驻华大使唐勇胜、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北京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王邦维分别做了主旨发言。

外交部副部长罗照辉在发言中表示,明年是中印两国建交70周年,两国将共同举办70场纪念活动。本次展览是中印两国领导人中印两国会晤后,中印两国举办的第一个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极具特殊意义。

2020年恰逢中国与印度两国建交70周年,此次展览加强了中国和印度人民的相互交流与往来,以学术和文化交流为引导,进一步推进现当代中印文化关系史研究,并助力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地区的具体实施。

展览开幕同期,以“常任侠、常秀峰与近代中印文化艺术交流”为主题的学术工作坊也在北京大学开幕,国内外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印度文化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常任侠与常秀峰的印度艺术文化交流生涯等展开讨论与学术交流,以下为学术工作坊议程:

见习编辑 关越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