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带我到井冈山“朝圣”,我不知道什么是“朝圣”,却被一望无际的青翠竹海吸引,被一群生活在竹林里,很“仙”的阿婆、阿姨所吸引。
上小学时,我读过袁鹰先生的《井冈翠竹》,这些革命的竹子早已种进我的脑海。在这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我快乐得呼吸都变成绿色了,我以为这就是“朝圣”了。
竹林里的这些民间手艺人,尽管皮肤红里透着黑,日复一日劳作的双手看起来粗糙而有些笨重,可坐在院子里编制竹器却那么细腻光洁。她们手的动作之飘逸,是我看到最美的画面。井冈朝圣,她们就是“圣”吧。
我突然联想到“优雅”二字。
一位婆婆一边优雅地将篾子上下穿梭,一边给我们展示介绍他们的生产过程。砍回的竹子,去掉竹枝和头尾,再切成三四米左右长度的竹竿。把竹竿切好后劈开,把劈开的竹子破成两公分左右宽的篾子,再把这些柔韧的篾子一横一竖地编制起来。编竹筐分为: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这位婆婆告诉我,她60多岁,做了近50年的竹艺活,闭着眼都知道怎样套篾。可不是,她眼不花,背不驼,经纬编织,手指穿梭如飞,比杨丽萍的孔雀舞还受看。
另一位阿姨更是“仙气”十足,在编制中还施展其他技法,如疏、编、穿、削、钉、扎、套等,手快如闪电,编出的图案有花形、果形、条形、格形、鱼形、美人形……听说她就是这个村手艺领头人,带领着村民就地取材,发扬传统,不羡慕灯红酒绿,不外出打工,一件件竹编的笔筒、竹垫、凉席、艺术品、厨具、玩具……出口国外。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包括许多外宾。他们用勤劳的手,开创红色旅游,带领当地人走上一条优雅的致富之路。
我突然悟出来,“优雅”,不是背着爱玛仕,戴着劳力士,开着劳斯莱斯,牵着英格兰牧羊犬,那不叫优雅,那叫“造”叫“烧”。这些阿婆劳作时的姿势,是井冈山独创的优雅。
原来,优雅与勤劳能划等号。
(作者为深圳实验学校初三学生)
编辑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