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而在建设我市文明城市的力量中,有一支队伍扎根基层、服务普通民众、并且能让每一个有志于该事业的市民都可以加入,它就是义工志愿者队伍。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普通义工志愿者的视角,聆听义工们内心的声音,了解义工队伍对公益事业做出的贡献,展示我市文明建设成果。
70岁老教授退休后当义工“再就业”
在董友涛老先生居住的小区内有一间活动室,里面挂满了他及学生们写的毛笔字。“刚开始都是刚刚接触书法的水平,现在都写的不错啦。”董老先生说,这是他对学生们毛笔字的评价。
2012年,从中共广西区委党校教授一职退休的董老先生,在家人的要求下来到深圳生活。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董老先生“再就业”成为了宝安区新安街道的一名社区义工。“当时我去社区办事,工作人员问我有什么特长,我说我会书法。他们就问我能不能参加社区的书法班,当大家的老师。我想着虽然自己退休了,但自己还是能够出一份力,于是很快就答应了。”董老先生说。
“第一次上课,20个学生都是中老年人,也不太了解。我就先让他们写一写,发现都是刚接触书法的水平,我就从最基本教起。先是怎么执笔,再学笔画、结构、章法。”说起当时的情形,董老先生历历在目。
由于董老先生的教学颇有成效,有口皆碑。今年11月,董老先生在社区的邀请下又开了一个书法班,多了30多名学生。“以前一周一次课,一个半小时,现在要上两次课。有人担心我体力跟不上,但我现在身体不错,能够参加义工活动我也很开心。只要我身体行,就不会停止社区的义工活动。”董老先生说。
如今,除了是书法班的老师,董老先生还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区老年人协会等机构的“积极”义工。“我家人说我社区工作比家里工作还重视,现在附近一些小区希望我再开几个书法班,一些年轻人也想进班学习。但我现在要参加的义工活动不少,实在分身乏术,只能婉拒他们了。”董老先生笑着说,“物质文明重要,精神文明更重要。通过义工活动,我们老年人也能够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同时,能够为社区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能够服务社区的居民,我很开心,也愿意继续干下去。”
为他人付出的同时也收获自己
张琴涛女士是宝安区石岩街道的骨干义工,2016年加入义工队伍以后,她就成为了义工队伍里的“积极分子”,凡是需要义工帮忙的地方,就有她的身影。“具体参加了多少义工活动我没算,不过应该也有好几百场了。”张琴涛说,平时她每天都要空出5个小时的时间参加街道、社区或者旭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组织的义工活动,最近因为活动较多,现在每天都要花费7个小时以上参加活动。“现在我是街道禁毒志愿者、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志愿者河长。”她说。
张琴涛告诉记者,在成为社区义工之前,她是一位全职妈妈,一次她与社区义工接触后,被义工们的热情、负责的态度感染了,于是决定也加入义工队伍,去帮助其他人。“开始有些人还对我们有不解,说你们干这个又没有报酬,为什么要这么积极去干。但其实就是因为没有报酬,才能体现义工的精神。我记得我们在做交通文明劝导员的时候,大热天的,我们都汗流浃背在马路上忙活,有家长看到了,就让孩子给我们带水谢谢我们。我们入户探访老人时,老人们拉着我们的手,都特别开心。每每想起这些画面,我就觉得这样的感受比金钱重要得多,也有意义得多。”张琴涛说。
“我以前是一个比较胆怯的人,但是参与义工活动,服务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很多,成长了很多。付出的同时也收获了友谊,收获了成就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张琴涛说,如今她不但要做义工服务,还要带领义工团队,团队有分歧时,需要出面协调。虽然过程有困难,但不会妨碍她做义工的决心。“现在深圳越来越好,石岩街道也越来越好,城市越来越文明,社区休闲游玩的地方也多了。我也必须继续自己的义工生涯,为创建文明深圳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