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红”树林? “深蓝讲坛”用阅读之眼发现海洋妙趣

读特记者 秦绮蔚 通讯员 李俊琼
2019-11-17 21:38
摘要

潮间带是受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生态交错带,同时也是地球上受人类干扰最为敏感的生态区域之一

11月17日下午,深圳中心书城北区大台阶座无虚席。第二十届“深圳读书月”活动暨“深蓝讲坛”第四场海洋专题宣讲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共同用阅读之眼发现海洋的妙趣。该活动由深圳读书月组委会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海洋渔业局)共同主办。

红树林潮来潮往“寻宝”奇趣潮间带

“这是什么动物呀?”当活动现场的大屏幕上出现许多“奇奇怪怪”的生物时,观众纷纷发出疑问。在厦门大学环境科学博士、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理事长兼总干事刘毅关于潮间带上“奇趣”生命体的讲解中,这些问题一一破解。

潮间带是受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生态交错带,同时也是地球上受人类干扰最为敏感的生态区域之一。红树植物、海草、大型藻类,以及软体动物和各种螃蟹等大型底栖动物是潮间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软体星人”海参、“奶茶珍珠”乌贼、“蓝血人”中国鲎、“鼓乐达人”鼓虾等。

刘毅带领大家从不同角度认识了一片“洒满”了童年回忆的海滩。这场“旧友聚会”让大家都认识了潮间带是受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生态交错带,同时也是地球上受人类干扰最为敏感的生态区域之一。“五花八门”“神通广大”的潮间带生物生活在一起,构成了潮间带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

刘毅还介绍了一位“表里不一先生”——红树林。从任何角度看上去红树林一点都不红。那红树林为什么叫“红”树林呢?那是因为红树林内含有一种化学物质单宁酸,遇到空气会迅速氧化成红色。当枝条被砍断时,红树过一段时间就会呈现“心红表不红”的状态。通过《Hi!赶海去-跟着环境科学博士寻宝潮间带》这本好书,红树生态系统神秘的“面纱”终于被揭开。

人类一举一动牵动蓝色星球敏感神经

“海里有什么?”“海洋大学堂”一上课,被称为“大象爸爸”的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科普老师张骏便发出了抛出了问题。不过这可难不倒机智的观众们,大家都十分踊跃地介绍自己认识的海洋“好朋友”。

奇趣的海洋生物是点缀海洋世界最重要的一笔。在张骏的讲解中,听众们认识了许多海洋动物“不为人知”的一面,比如相亲相爱的海马“夫妻”、大自然伟大的艺术家河豚、乐于助人的小丑鱼“家族”等等。

此外,还有海洋的“建筑大师”——珊瑚礁。珊瑚礁的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它为各种海洋生物提供了理想的居住地。在《孩子们的海洋大学堂》中,丰富多样、五彩斑斓的珊瑚礁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大家面前,现场观众从中深切地认识到珊瑚礁在海洋中重要的生态价值。

张骏表示,海洋的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我们生活的家园是一颗名副其实的“蓝色星球”。在这个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中,我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海洋世界的“敏感神经”。因此,大家要积极学习海洋知识,投身海洋保护行列,化心动为心动,让这片深蓝的大海继续承载美好的未来。

以阅读的力量提升城市海洋意识

当天,活动主办方还通过“深蓝讲坛”为市民推荐了多本获得名家肯定的优质海洋类书籍,并在抽奖环节中送出了《海错图笔记》《海风下》《家在红树林》等精美图书,为市民们参与此次活动留下了富有意义的纪念,引导社会公众通过阅读海洋书籍进一步了解海洋、热爱海洋。

阅读是一座灯塔,指明前进的方向。活动主办方表示,希望以阅读的力量提升城市的海洋意识,带领市民徜徉在阅读的“海洋”中,为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有力的社会共识,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共同奋进。

今年12月,“深蓝讲坛”的最后一站将走进蛇口邮轮母港,让我们一同怀揣激动的心情,期待今年的收官之旅吧。

编辑 李林夕

(作者:读特记者 秦绮蔚 通讯员 李俊琼)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