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由深圳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及大鹏新区管理委员会主办的“开展跨界文化遗产保护,涵养湾区同源人文精神”交流座谈会,在大鹏新区管委会举行。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深圳市委湾区办公室、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文化遗产厅以及广州、珠海、江门、东莞、中山等6市文物部门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并就加强珠江口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联合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等有关事宜达成共识。
珠江口岸,明清遗产
珠江,源起云贵高原一路奔腾向南,从8个入海口汇入南海,形成“八门入海”的壮观格局。
珠江口,自明清时期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对外交流要道,作为其文化遗产重要内容的海防遗产,随着历史演变,不断丰富,形制完整,价值突出,地域范围涵盖了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江门、东莞、中山6市与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大鹏所城、虎门炮台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其中骨干。
沿海所城,大鹏为最
从朱元璋到爱新觉罗.溥仪,明清两朝28位皇帝543年间在珠江口筑起了多处海防工事,并留存至今。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立国号为明,年号洪武。
“洪武”有张显威武之意,显示出朱元璋崇德尚武之心。为了巩固政权、守土保疆,朱元璋在沿海岸线建起了坚实防御体系,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的大鹏所城正是代表,至清长盛不衰,康熙年间《新安县志》记载:“沿海所城,大鹏为最”。
大鹏所城保存着完整的城防系统、近千栋古民居及周边环境,包括明清海防遗存的屯田、校场墩台、衙署庙宇、将军府、将军墓、古驿道等要素,是我国1.8万公里海岸线上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海防遗存,是明清国家海防体系的重要历史见证。2001年,大鹏所城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大鹏所城所在的鹏城村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此外,大鹏所城也是深圳简称“鹏城”的由来,素有“鹏城之根”之誉,先后被评为“深圳八景”及“深圳十大文化名片”之首。
大鹏所城人文积淀深厚,英雄辈出,是名副其实的“将军城”,赖氏“三代五将”、刘氏“父子将军”的佳话流传至今。
保护文化遗产,涵养文化认同
大鹏新区作为深圳“文化之根”和“生态特区”,集中了深圳三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两个,一是大鹏所城,二是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还有迄今7000余年历史的珠三角地区最早的中心聚落人类遗址“咸头岭遗址”。
大鹏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将加快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配合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动谋划、加强交流,联合各遗产地,认真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一并涵养同宗同源的文化底蕴。
会上,来自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广州南沙虎门炮台管理所研究员黄利平、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高级研究员刘蜀永、澳门遗产学会副理事长吕泽强、鸦片战争博物馆馆长张建雄和故宫出版社宫廷历史编辑室主任王志伟6位专家,就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同源性和发展整体性及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大背景下,粤港澳如何开展跨界文化遗产事业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各抒己见,互相探讨。
与会各地市文物部门代表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地域相近,文脉相亲,厚重深远的历史底蕴和包容开放的地域风气,为这一区域留下了丰富多样、价值珍贵的文化遗产。为此倡议,一是切实加强珠江口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二是联合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
编辑 程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