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将推动深港澳创新要素互联互通,畅通资金跨境拨付渠道,允许科研资金深港跨境使用。市政府关于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透露上述信息。
根据报告,深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取得长足进步,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不断增强。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各类创新载体2214家,其中国家级115家。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48万人,经认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近1.3万人。2018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 1000亿元,R&D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的比重约4.2%,与世界最高水平的以色列相当。
尽管创新成绩亮眼,但是报告同时也指出,我市原始创新能力仍然薄弱。一方面,国家层面的布局和投入不足。深圳国家重点实验室仅6家,远低于北京(116家)、上海(44家)和广州(20家)。另一方面,高端人才尤其是尖端人才不足。深圳全职院士和高端人才数量远低于北京上海。此外,基础研究对产业的支撑,以及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融合等都有待加强。
下一步,深圳要立足于补齐科技基础、原始创新短板,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全过程科技创新生态链。要布局多次层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引进列入国家规划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拓展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等;自主谋划建设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学、生物医学 大数据等领域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在科研项目资助方面,探索建立动态竞争机制。实行多个主体分别承担、多阶段资助与考核,项目资金将一次性资助调整为分阶段资助,根据科研团队研究进展情况,项目前期实施分散化、小额度资助,项目中、后期逐步加大支持力度,实现科研攻关于预选单一主体向多个主体竞争转变。
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契机,报告提出要推动深港澳创新要素互联互通,大胆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在离岸科研、经费使用、人才管理、成果转化等方面先行探索。 将香港的优势科研力量纳入我市科技计划体系,畅通资金跨境拨付渠道,允许科研资金跨境使用,推进科研仪器设备通关便利化。
编辑 王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