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在京发布的《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8~2019)》指出,2012年以来,伴随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的新常态,中国开始进入“以人为本”的深度城市化阶段,深度城市化与工业化创新升级再度融合成为新的发展主题,其核心是规模发展让位于创新发展,增强经济增长韧性,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发展。
第一,资本驱动转向高质量发展是城市化的本质要求,高质量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收入分配逐渐向劳动者倾斜是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趋势。
第二,资本积累速度趋于下降是城市化的另一种必然趋势(结构性减速和结构服务化所致),同时为了使资本深化可持续以及资本效率不断提升,现阶段中国必须扭转脱实向虚现象。
第三,随着城市化往深度演进,福利和效率的动态均衡将对效率的持续改进产生倒逼压力,因此,创新驱动是城市化可持续的内在要求,结构服务化进程的本质是服务业结构优化和高端化发展,以实现增长的效率补偿和对其他部门的知识溢出。
第四,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城市化的高质量发展依赖于人的素质的提升,并对福利增长和效率提升带来压力。
同时,蓝皮书指出,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其核心就是从规模优先转为效率优先,结构变化依效率方向配置,结构不再是最为重要的指标;从物质生产转向消费升级,大众可得的福利提高。
蓝皮书指出,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经济风险、金融风险、外部冲击等大量波动因素开始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国家设立的三大攻坚战中首要的就是防范和化解重大经济风险。可见,经济韧性不仅是发达国家关心的内容,而且是中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关注的方面。
依据国际可比的框架,蓝皮书设立了“市场效率”和“政府效率”指标,因为这两个指标对经济增长有益,同时也能降低经济增长的风险。以此作为中国经济韧性与国际对比分析的指标,分析结果如下:
一是市场效率与前沿国家或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只有发达国家或地区约1/4的水平,在36个国家或地区中,货物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技术成熟度分别排在第28位、第19位、第25位、第35位,前3个指标仅相当于发达国家30%以下的水平,技术成熟度达到发达国家的35%。
二是市场规模在世界排名第一,附加值率在43个国家或地区中排在倒数第2位,规模较大但价值不高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三是政府提供的制度质量有待提升。首先,从监管角度看,四大监管指标中产品市场监管指标(PMR)在47个国家或地区中排在第46位,专业服务监管(含法律、会计等的规范)在42个国家或地区中排在最后一位,能源交通通信监管指标(ETCR)在46个国家或地区中排在第45位,零售业监管指标在47个国家或地区中排在第36位,可见政府监管不到位,有时为了激励发展而放松了对经济的监管;其次,从公共服务比较看,营商指数在199个国家或地区中排在第78位,公共服务满意度在45个国家或地区中排在第28位,法治指数在126个国家或地区中排在第81位(比2018年下降了6位),政府开放度指数在102个国家或地区中排在第87位,从排名看好于监管指标,但从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差距看则不容乐观。
见习编辑 许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