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为期两天的第三届“文明古国论坛部长级会议学者论坛”在故宫博物院闭幕。与会专家通过论坛大会、分场论坛、参观展览等交流互动,共同研究和探讨对于当下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大家普遍认为,只有让古代文明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才能真正地做到在保护中继承。
本次论坛以“保护人类文明遗产,促进遗产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研究和探讨人类文明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新华通讯社、国家文物局支持举办,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
来自中国、玻利维亚、埃及、希腊、伊朗、伊拉克、意大利、秘鲁、亚美尼亚九个成员国、多个观察员国及国际组织文化遗产领域重要学者与会参加,就“古代世界诸文明形态的异与同”、“现代文明中继承的古代文明遗产”、“考古视野下的丝绸之路”等议题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对于当下人类文明遗产处境的认识,共同探讨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遗产的有效途径。
“自2016年故宫博物院率先发起‘太和论坛’开始,几年来我们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探讨的主题不断拓展,研究的内容也持续地前沿化。尤其在刚刚过去的两天,各位专家学者的讨论更是在全球范围内为古代文明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娄伟表示。
面对“文化遗产存灭”这个人类共同的课题,面对“守卫精神传统”这个人类终身的事业,世界各国的人们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与会学者认为,文明是持久的,但它也在演变;文明是动态的,它兴起又衰落,分分合合。从古而今,现代文明连接古代文明,文化承担着对文明的传承作用。公众通过文化艺术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彼此之间的差异性与共同点,是对文明的记录和发展。古代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是现代文明产生的温床,是其核心价值观的根本。
在“现代文明中继承的古代文化遗产”分论坛,学者们普遍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维系民族文化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政治、社会问题,许多国家的古代文化遗产都受到了破坏。所以,只有让古代文明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当中,才能真正地做到在保护中继承。尤其要突出博物馆的作用。通过博物馆连接我们的过去与今天,为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科技作用。让博物馆遗产资源在有效保护的同时真正活化,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让遗产在多元的文化生态中帮助人们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
大家认为,文化承载者是具有生命力的个体,在新时代背景下,这就要求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同时,要积极通过各种方式从理念和价值观上给公众传达文化遗产所内涵的悠久文明的重要价值,要让公众充分认识到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进程的原始见证、是一个民族不断生息繁衍的重要基因,是人类文明前行的指引、可持续发展的捷径。更要让尊重历史经验、保护文化遗产成为人类共同的普世思维。
主办方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发扬丝绸之路精神,积极行动,实践诺言,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框架内,坦诚交流,发出保护古国文明的共同呼吁:要鼓励各国就文化多样性、流失文物追索、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开展合作对话;倡导多边主义和合作共赢理念,解决全球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和可持续发展;促进论坛成员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框架下,就文化遗产保护等重要问题加强对话交流,更好地保护各自国家以及全世界的文化遗产;倡导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运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让传统文化与时代同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和传承。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树立平等、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促进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加强文化遗产主管部门的工作联系,建立交流合作机制,打击和防止文物走私、进行先进科学技术交流,加强文物修复和保护;利用各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文化产业和旅游合作,满足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体系下,以更好的合作谋求互利归赢,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