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一答,他们照亮了彼此
蓝笑笑
2019-10-27 20:00

如果我们把作者的创作视为一种深刻的自我表达,那么访谈则可以视为作者以另一种方式挖掘自我。正如毕飞宇所言,作家和批评家“他们手里各自拿了一把手电筒,彻底照亮了对方”。其实,访问者和被访者不仅照亮了彼此,也为广大读者照亮了一条通往智识的路径。这,也是我们从近期出版的图书中遴选十本访谈录(对话录)的意义,希望读者朋友从他们的一问一答中,收获的不仅仅只是一问一答。


《谈话录》 王安忆 张新颖 著 译林出版社 2019年4月版

有准备有目的有内涵的对话,往往有智慧的显现,而问答双方旗鼓相当的对话,更能碰撞出炫目的火花。著名作家王安忆与文学批评家张新颖的7次对话被收录到《谈话录》中,在书中,王安忆谈到自己如何感受写作的快乐,坦承文学道路上的几次重大转折。她分享了自己的创作观,谈小说家如何打量日常生活,谈虚构与审美化的力量,谈创作者对时代的关切和疏离。她回忆与冰心、宗璞、汪曾祺等文学前辈的交往,谈及陈映真、史铁生、陈丹青等对自己的影响,畅谈与莫言、余华、阿城等当代作家的相知相惜。这本书曾于10年前出版,此次再版,仍对广大文学爱好者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王安忆、张新颖两位以文学为志业者的真诚对话,既是一部个人写作史,也是对当代文坛的一次回顾。


《小说生活: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 毕飞宇 / 张莉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年6月版

《小说生活》是著名作家毕飞宇和北京师范大学张莉教授的对谈,全书虽说是谈话录,却并不是话题漫天零散,而有着清晰的脉络,张莉从毕飞宇的童年谈起,从阅读到写作、从小说到电影,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一位作家真实的成长史与个人趣味,看到他既是一位文字试验者也同时是一位像你我一样的普通读者。相信很多人会喜欢书中毕飞宇对如何成为一位小说家的论述:必须勤奋地实践,有目的地规划,寻找属于自己的写作方向。毕飞宇对此金句不断:“叙述也好,描写也好,都是次要的,要紧的是,面对一大堆的芜杂,你得有‘小说的心’,有了小说的心,你的眼睛自然会动,哪些地方你是可以‘瞄’过去的,哪些地方你不能‘瞄’,必须‘看’。落实到小说里,那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事情。”


《猫头鹰在黄昏起飞:村上春树长访谈》 [日]川上未映子 / [日]村上春树 著 林少华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年6月版

如果说上面两本是主题式的对话录,那么日本作家川上未映子与日本文学巨匠村上春树共同完成的这本《猫头鹰在黄昏起飞》,则更像是单纯的访谈,作为芥川奖的得主,川上未映子“每次都有新鲜尖锐的,有时分外痛切”(村上春树语)的提问,雨点般密集而急迫地抛来,更容易从专业的角度与村上春树进行文学创作以及解读的激荡、碰撞。此书成于村上春树新作《刺杀骑士团长》出版之后,问答之间既讲述了这本书诞生背后的故事,同时也道出了许多少为人知的创作谜辛,而村上春树少年时期的经历、对女权主义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世界声誉、日常生活乃至对离世后的思考等,更是广大“村上迷”关注的话题。


《加西亚·马尔克斯访谈录》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 [美]吉恩·贝尔-维亚达 编 许志强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年7月版


《马尔克斯:最后的访谈》 [哥伦比亚]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著 汤璐 译 中信出版集团·大方 2019年7月版

由于《百年孤独》的常年热销,加之相关出版物不断有新作推出,马尔克斯一直在中国拥有大批拥趸。但是,你真的了解这位诺奖得主、魔幻大师吗?由美国学者吉恩·贝尔-维亚达编辑的《加西亚·马尔克斯访谈录》,遴选了马尔克斯11段访谈,其中不光有众多马尔克斯的闪光佳句,更清晰而系统地勾勒出他早期、中期乃至后期的创作脉络,更为了解和研究马尔克斯其人其事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马尔克斯不光是文字狂欢的制造者,也同样是具有魔力的讲述者,这让此书也犹如一只故事的魔盒。无独有偶,日前中信大方也推出了一本《马尔克斯最后的访谈》,本书虽然只收录了马尔克斯生前接受媒体的4次访谈,却极具代表性,不但有马尔克斯在2006年接受媒体的最后一次访谈,还有1956年初登文坛的他首次接受媒体的采访,这些都是充分了解马尔克斯的“必备密钥”。


《博尔赫斯:最后的访谈》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著 中信出版集团·大方 汤笛 译 2019年7月版

《波拉尼奥:最后的访谈》 [智]罗贝托·波拉尼奥 著 普照 译 中信出版集团·大方 2019年7月版

中信大方的这套《最后的访谈》系列很有意思,共遴选了6位作家人生最后访谈,而这6位作家也都是美洲作家,其中包括3位南美洲作家——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阿根廷的博尔赫斯、智利的波拉尼奥,以及3位美国作家——海明威、冯内古特、大卫·福斯特。继马尔克斯那本,我们再来推荐另外两位南美洲作家的最后的访谈。《博尔赫斯最后的访谈》收录了博尔赫斯在哈佛大学任职期间与理查德·伯金所作的著名访谈,而在这位文化巨擘辞世前接受的最后的访谈,更涉及他的生活、爱以及对自己作品和国家的种种思考,是真正意义上的终极访谈。如果说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读者最推崇的两位南美作家,那么进入新世纪,来自智利的波拉尼奥则是在中国最有人气的南美作家。《波拉尼奥最后的访谈》收录了波拉尼奥生前接受媒体的4篇访谈,尤其是他生前最后一篇访谈,发生在2003年7月他因肝脏衰竭去世前不久,当看到波拉尼奥用生命的余晖说出“我为那些头下夹着一本书睡觉的年轻人所感动。书是世上最好的枕头。”怎能不叫人感动,泪目。

《费孝通晚年谈话录(1981-2000)》 张冠生 记录整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年5月版

《费孝通晚年谈话录》也同样令人感动,全书用看似琐碎的记录,呈现了一个真实的费孝通——有着简单纯真的感情,有着亦嗔亦怒、亦喜亦悲的真性情,有着豁达通透的心态,有着七情六欲的诉求,更有着一颗大知识分子救民济世的赤子之心。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的时间段为1993年至2000年,为记录者张冠生跟随费孝通时,亲笔记下了费老当时的一言一行;第二部分的时间段为1981年至1999年,为费老生前陆续交张保存的一些谈话录资料,不是张在现场记录整理出来的文字,但亦为费的“晚年谈话”,具有史料价值。全书不仅真实地记录费老近20年间,不知疲倦地奔走于大江南北,真实呈现这位大知识分子助民济世的赤子情怀,还记录了费老对中国农民问题以及对中国文化如何自觉的思考。


《梅耶荷德谈话录》 [俄]梅耶荷德 著 童道明 编译 商务印书馆 2019年6月版

今年6月去世的著名翻译家和戏剧评论家童道明生前留下了众多经典译本,其中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比肩的俄罗斯戏剧大师梅耶荷德的谈话录影响了几代中国戏剧人。这本《梅耶荷德谈话录》萃取了梅耶荷德艺术生涯最后3年思想与艺术观念的精华,他于演员修养到舞台调度,在实践中总结出“假定性本质”“戏剧的电影化”“有机造型术”“构成主义”等创新理论,毅然打破“第四堵墙”。此外,本书还从不同侧面呈现了其令人惊叹的艺术交往“朋友圈”: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契诃夫、马雅可夫斯基,戏剧同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瓦赫坦戈夫、丹钦科,艺术知音卓别林、梅兰芳、毕加索等,梅耶荷德甚至预言“未来戏剧艺术”的方向之一便是“西欧戏剧艺术和中国戏剧艺术的某种联姻”。本书曾于上世纪80年代出版过,时隔30多年再版,可谓戏剧爱好者的幸事。

《耀庆职人访谈录:游艺的人》 王耀庆 等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8月版

最后推荐的《耀庆职人访谈录:游艺的人》,是著名演员王耀庆的首部文字作品。3年前,出于对职业精神的困惑与探索,王耀庆和团队伙伴一起,自主策划、自资制作了文化纪录短片《职人访谈录》,通过分享身边“职人”的热情与坚持,探讨职业与人生的多样可能。这本书收录了王耀庆对林奕华、林怀民、李士龙、陈建骐、钟泽明、焦元溥、田岛征三、北川富朗、桢文彦等9位艺术家的访谈,在这些受访者的人生故事中,王耀庆带领着我们一起深度品味戏剧、舞蹈、音乐、策展、建筑设计等多个领域的魅力和辛酸。当读到书中诸如“每一个人,如果在生活中找到喜欢做的事情并且坚持,都可以从自己身上找到艺术,找到力量。”这样的“自问自答”,我们更能完整审视并理解这个坚守职人精神的群像。

编辑 程思玮

(作者:蓝笑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