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团队首次揭示贪夜蛾生物型遗传背景和抗药性特征

读特记者 闻坤
2019-10-23 17:02
摘要

这一成果的取得对草地贪夜蛾的科学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0月2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生态基因组学中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吴孔明院士团队、烟草所、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诺禾致源、未来组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了高质量草地贪夜蛾基因组序列,首次从基因组层面揭示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群体的生物型遗传背景和抗药性特征,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BioRxiv上。

入侵中国的草地贪夜蛾为玉米型遗传背景为主导的种群

该研究通过Illumina、PacBio、Hi-C等高通量测序技术,构建了一套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草地贪夜蛾基因组序列,contig N50达到5.6 M,是目前为止组装质量最好的草地贪夜蛾基因组序列。进一步对我国16省(市、自治区)的105份样品进行了重测序,揭示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为一种以玉米型遗传背景为主导的“杂交型”;抗性相关基因扫描检测发现入侵中国群体对传统有机磷类农药、有机氯类农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具有较高的抗性基因变异频率,而没有检测到对新型酰胺类农药和Bt毒素抗性基因变异位点,预示对相关传统农药抗性风险很高。而生测结果也证实对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具有较高的抗性,而对新型酰胺类农药和Bt毒素比较敏感。

入侵中国的草地贪夜蛾对有机磷等农药抗性较高

该研究表明有机磷类农药、有机氯类农药和拟除虫菊酯类等传统农药目前不宜用于入侵中国草地贪夜蛾的防治,而酰胺类农药、Bt毒素和Bt作物可以有效防治草地贪夜蛾。这一成果的取得对草地贪夜蛾的科学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因组所助理研究员张磊和植保所博士后张丹丹等为文章的第一作者,萧玉涛研究员和吴孔明院士、钱万强研究员和樊伟研究员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编辑 王雯

(作者:读特记者 闻坤)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