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编无障碍城区发展规划!罗湖区:让残障人士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读特记者 张思奇 冯庆
2019-10-01 08:39

人行道上的盲道、公厕里的无障碍设施、过街语音提示装置、停车场内的无障碍专用停车位……这些在生活中不太起眼的设施,不仅关乎残障人士的出行安全,也体现着一座城市对残障人士的人文关怀。


罗湖区残联组织无障碍督导队到深圳书城罗湖城进行无障碍建设督导。

一直以来,罗湖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心关爱残疾人群体。罗湖区委书记罗育德要求,要办好群众关心的大事小事,深入开展无障碍城市创建行动,力促残障事业再上新台阶。近年来,大力创建无障碍城区、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质量,让残障人士共享罗湖改革发展成果,也是罗湖区残联工作的着力点。

“做好民生实事,确保‘弱有所扶’。”面对残疾人工作,罗湖区区长刘智勇这样说。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益川多次到区残联调研,提出抓好残疾康复品牌建设。据了解,围绕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目标,罗湖区残联正重点加强残疾人工作的决策部署,认真做好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努力做残疾人信得过的“娘家人”“贴心人”,让残障人士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为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做出应有的贡献。

全面统筹精心规划 整合力量打造无障碍建设蓝图

2018年底,罗湖区残联专题向区委区政府汇报无障碍建设工作。罗育德要求区残联积极参与建设项目的无障碍规划设计和验收,尽快补齐短板,按国际化标准编制全区无障碍规划,尽心谋划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蓝图。通过一场场研讨、一次次走访,罗湖区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的目标和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罗湖在全市率先出炉了《罗湖区无障碍城区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罗湖区残联成立了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相关建设。每月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研究解决无障碍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并制定了《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进度表》,以周为单位分解工作任务,有条不紊地加以推进。

为了推动罗湖区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区残联积极与全区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市无障碍建设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辖区残障人士等深入交流无障碍建设工作,同时依托专业力量开展规划编制。经充分论证和公开招标,由罗湖区残联牵头组织,联合深圳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与深圳大学专业力量,启动无障碍发展规划编制。规划以罗湖区无障碍建设为对象,围绕“理念—制度—器物”三维共建目标,从城区现状、发展诉求、目标策略、规划方案、实施计划与保障措施等方面切入,全方位、系统性提升罗湖无障碍发展水平,在创建城市无障碍上率先迈步,取得先机。

今年上半年,罗湖区残联组织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深入居民小区、市政道路、公共交通枢纽等调研无障碍建设情况,通过3个月努力,为规划编制和后续无障碍改造提供了有力依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罗湖在全市率先出炉了《罗湖区无障碍城区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接下来,经过进一步修改完善报批后,罗湖区无障碍城区创建工作将全面启动。

全面督导严格整治

一步一个脚印推进任务落地

2018年10月,罗湖区残联加入区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参与城市更新项目的无障碍设规划、验收,从源头保证无障碍建设符合标准。目前,区残联对已完成规划验收的27个更新项目和31个在建项目进行了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至相关单位进行整改。

2019年4月,罗湖区残联制定了《罗湖区无障碍设施整改提升工作方案》,召开无障碍设施整改提升工作部署会,明确15个区直单位和10个街道的无障碍设施整改提升任务,督促25个单位全年常态落实16项无障碍设施整改提升。

罗湖区残联每周组织无障碍督导队到文明城市创建无障碍设施考察点进行实地考察,一步一个脚印,深入了解建设过程中的动态和难点。截至目前,区残联共督导68批次,涉及23家责任单位,发现69宗问题,组织开展了21次“回头看”。

黄贝街道新秀社区是典型的老旧社区,残疾人数量较多。罗湖区残联选取新秀社区工作站为试点,指导社区物业小区开展无障碍建设整改,为残疾人营造更为便利的生活环境。这样创新性在街道和社区层面开展公园与老旧小区无障碍“微整改”,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有效促进了无障碍环境的提升。

随着无障碍城市建设的推进,已有一些停车场设置了残疾人专用停车位,但难以发挥出真正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罗湖区残联开展专项无障碍督导整治,对辖区首批20个停车场无障碍停车位进行督导,复查无障碍停车位设置及有无违规使用情况,保障了全区首批公共停车场无障碍停车位得到有效落实。

为了在罗湖厚植无障碍“基因”,罗湖区残联结合“国际残疾人日”“全国助残日”等节日,举办了无障碍主题大型关爱演出活动,印发无障碍环境建设知识宣传册,争取社会公众对无障碍建设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培育良好的无障碍环境意识氛围。

创新康复服务模式

给精神残障人士一个温暖的“家”

在罗湖,有一处场所被称为深圳精神康复者的“家”。这里的“家人”都是精神疾病患者,“家”里会定期召开“家事会”,讲述近日的新闻及趣闻轶事,创新多种方式促进“家人”生活技能康复。这个“家”就是深圳市蒲公英会所,是广东省唯一以国际会所模式运行的精神康复会所,已通过了国际会所发展中心(ICCD)认证。

罗湖区残联与区晴晴言语康复服务中心合作,为听障儿童提供专业的康复治疗。

深圳市蒲公英会所由罗湖区残联与区慢性病防治院合作建立,其前身是“罗湖区精神康复日间照料中心”。随着时代发展,该会所的核心理念也由“照料”转为通过个体化的管理来实现患者的“自我管理”。

蒲公英会所秉承以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为目标,面向所有在深圳市居住的康复期精神障碍人士开放,为其提供成人社区康复支持,帮助其重获友谊、回归家庭,再获教育和工作机会。近年来,该会所工作人员与会员采取“肩并肩”工作模式,让精神残障人士以会员身份参与各项活动,让他们及家属重拾信心,积极融入社会生活。截至目前,该会所每日活跃会员40余人,已有58人在会所的帮助下成功独立就业。

伍雪玲是一位生活在罗湖的普通妈妈。18年前,为帮助自幼患神经性耳聋的女儿告别无声世界,达到无碍交流,她辞去工作开始专注于女儿的康复,让女儿有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为了帮助更多听障儿童听到声音,她发起成立了罗湖区晴晴言语康复服务中心。经过十年发展,已成为珠三角地区颇具规模和较有影响力的专业听障儿童言语康复服务机构。2019年7月,央视新闻频道“今夜面孔”栏目专门报道了该中心的相关事迹。

近年来,罗湖区残联深化机构合作模式,与区晴晴言语康复服务中心、区仁爱康复服务中心等多家民非组织机构紧密合作,探索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的新模式,为听力、言语及脑瘫等残疾少年儿童提供更专业和人性化的康复服务。

为了减轻残疾儿童家庭负担,罗湖下发了《罗湖区残疾少年儿童康复救助服务实施方案》,辖区残疾少年儿童康复救助服务实现“全市统一补助标准、统一服务流程”。对罗湖区户籍18岁以下残疾少年儿童,根据残疾等级和年龄可提供4至5万元的康复训练补贴。近3年来,共有1590人次残疾少年儿童享受了此项服务。

编辑 王雯

(作者:读特记者 张思奇 冯庆)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