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分享会在广州举办
读特记者 刘良龙  通讯员 庞博 文/图
2019-09-25 21:21

9月25日上午,“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分享会”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举办。该次活动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花城出版社、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承办。

《中国桥》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特别奖

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广东作家曾平标创作、聚焦港珠澳大桥“圆梦”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荣获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2018“中国好书”、广东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等重要奖项。此次分享会的主旨是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广粤版精品图书,彰显“文学粤军”“出版粤军”影响力,活动引起众多读者的关注,场内热情高涨。

主讲人、《中国桥》作者曾平标,与在场读者分享了多个主题:从《中国桥》认识港珠澳大桥、伶仃洋大桥到港珠澳大桥演变、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家国情怀、港珠澳大桥的采访与写作、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启示等。

从《中国桥》认识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座跨越两种不同政治、经济制度,涉及一个经济特区和两个特别行政区的超级工程,其孕育过程的坎坷、论证的困苦、建设的艰辛,蕴含着史诗般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从物理上看,这座桥非常特殊,一手牵着香港,一手拉着澳门,一桥连三地,这种以物理联通港澳的形式找不到任何一座桥梁可类比,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桥”。

港珠澳大桥无疑是个重大现实题材,曾平标对港珠澳大桥这个主题的挖掘和提炼也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随着采访和写作往前推进,这种认识的维度也在不断丰富和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因此,曾平标在《中国桥》中,将家国情怀作为一个贯穿的主题:伟大的梦想只有倚靠伟大的祖国才能实现!这座大桥修筑过程中的起起伏伏,浓缩了港澳人民对祖国认同不断加深的心路历程;港珠澳大桥的最终建成,是几代桥梁人的追求和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桥是一座“同心桥”“圆梦桥”,更是一座“复兴桥”。

《中国桥》创作背后的甘与苦

曾平标与在场读者分享了纪实文学创作背后的甘与苦。《中国桥》最受赞誉的是,书中详实的史料和充沛的情感。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决定了其必须深入进行“田野调查”,但港珠澳大桥的采访与众不同,不仅仅是在“陆上跑”,还要在“海上漂”。其采访之困难有三:首先是采访涉及的地域广。除了珠海经济特区外,还有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这三个地方政治制度、历史背景、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工作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这给采访带来了不少困扰。其次是采访过程险象环生,他曾在海上差点遇险。再次是信息披露的差异。港珠澳大桥工程信息披露有制度要求和三方约定,因此他能得到的信息和资料比较零碎,需要各种间接采访和直接采访的相互印证,这种情况在他以往的采访中是从来没碰到过的。

曾平标说,《中国桥》的采访和创作经历,是自己最宝贵的财富。虽然获得荣誉,但他仍只是把自己看成一名大桥的记录者,如他在《后记》中所写:他的任务就是“深深地弯下腰,以拾穗者的鞠躬,捧起伶仃洋上那些大桥普通建设者的一个个精彩故事,留给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后人”。

“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时满怀期待的深情寄语。作家的文学初心就是要扎根人民,书写人民,写好中国故事,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的采访写作,正是循着这个创作导向及其深邃内涵去努力的。

《中国桥》记述三地合作共筑中国桥的精彩故事,书写港澳回归共圆中国梦的时代篇章。怀有中国梦的人们,最终建成了世界桥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闪耀其中的“大桥精神”,以桥之名,以书为媒,依然在传递。

见习编辑 许舜钿

(作者:读特记者 刘良龙  通讯员 庞博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