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让百姓少跑路”做到极致 深圳公安深微平台60项业务实现“零跑动”

2019-09-19 09:00
摘要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就是公安工作所追求的重要方向。” 深圳市公安局的表态不是一句空话。“深圳公安深微平台”上线两年的不断创新完善、服务项目的不断扩充、群众体验感的不断提升,就是最好的答卷。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就是公安工作所追求的重要方向。” 深圳市公安局的表态不是一句空话。“深圳公安深微平台”上线两年的不断创新完善、服务项目的不断扩充、群众体验感的不断提升,就是最好的答卷。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8月底,“深微平台”个人注册用户达到884万人,其中实名认证量678万人,每3个深圳市民就有1人在使用“深微平台”服务;法人注册用户数1.93万家,实名数1.68万家;上线146项业务,其中60项零次跑动。该平台已成为全国“零跑动”项目最多的公安民生服务平台,也使深圳公安在“放管服”改革中走在全国前列。

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

坐在家里办理证件、签注等业务,有些只在最后一步才去公安服务大厅一趟,甚至很多业务连去都不用去,全凭蹭蹭手指头刷刷脸就能搞定。若在几年前,这几乎是“天方夜谭”。

在没有“深微平台”时,去公安局窗口办理审批、签注等事项要早早跑去排队,以期先抢到叫号小票,去晚了即便是拿到号也很可能要等一天。可是排上队不等于一次就能办结——由于不熟悉政策,很多人都会出现提供资料不全、资料不合规等情况,一天时间就白白耗掉了,再次前往又要重新排队。这还只是提交材料被受理,等办理结果出来后再来一趟缴费、取件……最顺利的情况下,办事群众也要跑上两趟,不顺利的情况下跑个五六趟也不足为奇。这一切,现在都已成为历史。

将这一切“不便”从时代抹去的,就是深圳公安倾心打造的民生警务生态体系。近年来,深圳市公安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作为核心架构,围绕“一网”(深圳公安民生服务平台) 、“一窗”(窗口服务)、“一机”(自助服务终端)、“一号”(微信号)和“民心桥”五个方面,依托微信公众号和门户网站,整合公安内部各项民生服务事项,打造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人工服务与机器智能互为补充的民生警务生态体系。

据深圳市公安局指挥部指挥处副处长寇俊卿介绍, 2018年以来,深圳公安在2017年民生警务一期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二期建设及“民心桥”建设相关任务。通过整合公安内部各系统数据资源、通过努力陆续打通相关职能部门的数据接口,“深圳公安深微平台”通过大数据整合使办事群众不必再往返于各个职能单位窗口办证明,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

“目前,民生警务深微平台已将60%的窗口业务迁移到网上,同时所有业务又与邮政快递做好了对接,市民办事可以实现家门口可办,甚至足不出户办,大幅降低了办事成本,提升了获得感和幸福感。”寇俊卿表示。

简化办事程序,助力节约型社会

“让百姓少跑腿”远不止是“用户体验”,更可以算出一笔经济账。截至目前,市民通过网上办理业务量已达453万余宗,多功能警务自助服务平台一体机上共办理业务34万余笔,无证入住酒店凭证共生成36万余张,智能客服日均解答4200余人15000条提问。按1次到场用时2小时计算,上述业务可节约市民约980万小时的办事时间,这还不包括因流程简化而减少的市民等待时间。以平均到场1次花费50元计算,可节省市民2.45亿元办事成本,同时也节省了因到场而请假带来的间接成本。

另据统计,仅2017年一年内,深圳机场警方就办理了9万余份纸质临时乘机证明。为便利市民群众,深圳警方在“深微平台”推出了电子临时乘机证明,颠覆了传统的办理方式,采用二维码就可实现身份证明,也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自2018年6月上线以来,临时乘机证明网上出证已达18.7万张。

除了方便办事群众,“深微平台”上线对于科学配置警力资源也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深圳是个流动人口远超过户籍人口的城市,随之而来的便是警力总数无法匹配城市规模和人口总量。将有限的警力科学配置、向科技和数据要效能,一直是深圳公安不断探索的方向。而“深圳公安深微平台”就是其中之一。

据统计,“深微平台”上线后,整合全局15个独立门户网站、8个微信公众号、120个办事窗口,降低了多网站、多平台、多窗口带来的警力消耗,大幅节约了警力资源。

出入境签注业务全部自助化办理后,网上办证和一体机办证比例高达50%,直接减轻了窗口负担。目前,全市出入境办证民警人数相较于近年内最高峰时减少了25.6%,而同期办证量则上升了428.5%,年均办证总量在市级单位排名全国第一。

公安政务事项进驻市、区等行政服务大厅,由政府雇员在窗口受理业务,原公安窗口警力转为后台,直接节约警力230人。整合服务热线接入12345热线,据估算可节约警力70余人。仅仅在这一领域节约的300人,就已超过一个深圳最大派出所的全部在编警力了。

腾出宝贵警力,提供高质量服务

三年前曾经办理过户籍、出入境等业务的人肯定对公安服务大厅的“人流量巨大”印象深刻。即便是通过取号排队,也有保安员维持秩序,各服务大厅座位紧张、等候时间长带来的疲劳感仍然很难改善。办事群众的体验感很差,随之而来的焦虑、恼怒也就司空见惯。很多人都是在办完手续走出办事大厅的那一刻长舒一口气,如释重负。

仅仅是在这里排队一两个小时或半天一天,就让人觉得难以忍受,可曾想过一周至少5天在这里工作的民警是怎样度过的?他们同样要忍受人流密度大和噪声不断的长时间包围,还要面对很多群众的情绪宣泄。熟悉窗口的老民警回忆,一线窗口人员甚至不敢多喝一口水,就怕耽误等候办事群众的时间,希望自己再多帮一两个群众办手续。长时间、超负荷在这样的生理和心理环境下工作,也让窗口人员身心俱疲。

据深圳市公安局指挥部秘书处督查科科长陈海平介绍,“深微平台”上线以来,随着越来越多市民群众注册用户身份自助办理业务,窗口办理业务量明显减少,窗口工作人员人数减少了不止三分之一。正是供需矛盾被疏解了,工作人员可以静下心服务好每一位前来办事的群众,有时间去倾听、解释、建议;更有利于让窗口人员腾出精力掌握更全面的业务知识,以提供更高质量的警务服务工作。

市公安局综合服务大厅已找不到往昔的熙熙攘攘,取而代之的是安静、清爽。少量排号的人安静地等待系统呼叫,焦灼不再。而窗口内外,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给办事群众解释政策。办事大厅静得好似课堂,与当年人满为患的“乱”相比,恍若隔世。

编辑 刘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